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试探

时间:2022-07-14 02:52:09

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试探

摘要: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探讨民族建筑入手,阐释了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民族建筑;审美特征;贵州侗族

中图分类号:TU-80.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2-6959(2009)03-0082-03

“民族建筑”是一个泛指的概念,简言之是指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技术特点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也有人称之为风土建筑。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它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

民族建筑具有二重性,即民族性和地域性。我们通常说的侗族建筑、苗族建筑或藏式建筑,指的是民族性,体现的是居住和使用人群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等情况;而北方建筑、热带雨林建筑、江南水乡建筑,指的是地域性,体现的是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情况。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侗族在语言上分为北部方言地区和南部方言地区,大致说来北侗地区因长期受汉文化影响,汉化程度比较重,而南侗地区则较完整地保留了侗族传统文化。侗族人口约250余万,其中贵州省就有140多万,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地区,如黎平、从江、榕江等,这些地区也是南侗的核心地区,那里山峦叠障、溪流纵横、潮湿多雨、林木葱郁,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特有的侗族文化赋予了贵州侗族建筑迷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和谐美、人文美和实用美。

一、和谐美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谓是中国最基本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之一,这一哲学思想在建筑艺术中集中体现了建筑的和谐美,这与风水学的审美观不谋而合,都主张建筑、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

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侗族是聚族而居,以“寨”为主要的居住单位。贵州南侗地区的侗族村寨聚落形态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群山环抱,成团成组型”;第二种是“随山就势,自由衍生型”;第三种是“水畔坐坡朝河型”;第四种是“河岸两旁带状延伸型”。这四种类型都讲究卜地择居的风水观念,即寨子依靠的山脉叫做“龙脉”,要有树林草木来养护,因此侗族多在寨子依靠的龙脉上蓄古树,种树林,形成护寨的风水林。龙脉顺山势而下于止处的平坦地方称为坝子,即是龙头。龙头前面的缓坡地带即是龙嘴部分,这里就是安寨立房的好地方,称为“坐龙嘴”。寨子中央空地上鹤立鸡群般矗立着的一座鼓楼就是一寨之穴位。穴者为山水相交、阴阳融凝之处,也即是龙脉止聚,土厚水深之地,亦叫龙穴。侗族将鼓楼修建于此,就有点穴的含义。在寨头或寨尾或鼓楼附近建有可以避风雨纳清凉、便于行人过往的集廊、亭、阁于一体的“风雨桥”。从风水上来考虑,风雨桥一般都是修建在龙脉消歇隐退以及一寨的水口位置,它可以起到把龙气贯串联通,调合理气的作用。

侗族这种择地而居的风水观念,体现了侗族人居住的小世界要同天地山川、风物万象的大世界和谐一致,互相贯通的理念,从而保证了侗族的原生态文化中浑然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原始宇宙观与人文生态的有机和谐。

二、人文美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多在鼓楼内进行,因此有人将侗族文化称之为“鼓楼文化”。

侗族鼓楼一般按侗寨中的房族来建立,一个侗寨中有几个房族,有的就有几座鼓楼。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平面多为八角形,立面为十一或十三重檐,上部楼顶呈六角或八角攒尖形,顶端是连串葫芦形铁尖,象征着崇高与权威,这也是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因为鼓楼是侗寨中必不可少的公共活动中心和重要的集散场所。

鼓楼的公共文化活动与风俗习惯密切相关,主要的有八种:其一,击鼓报信。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有报警报喜之分,村民可从鼓声得知是警是喜。其二,聚众议事。遇有大事要事,集体商议决定,地点就在鼓楼。议事习称“起款”。从前,“款众”在“款首”主持下制定“款约”。“款约”议定通过之后,通常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之中。其三,排解纠纷。村民之间发生纠葛,需要众人排解,便聚集在鼓楼里集体裁决。如果什么人犯了错,需要当众处理,也在鼓楼里进行。其四,对唱大歌。互相间可以开亲的歌队对唱大歌,多在鼓楼里进行。其五,摆鼓休息。工余时间,村民聚集在鼓楼里,夏天息憩纳凉,冬天烤火取暖。老人们在鼓楼里给后生讲述历史知识,传授生产技能,教唱侗歌、侗戏。其六,吹笙踩堂。逢年过节,村民们在鼓楼坪上或鼓楼必有的火塘边,吹芦笙,踩歌堂,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其七,存放芦笙。在下种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为了不误农时,将芦笙的所有音孔塞紧,挂在鼓楼柱上。民俗认为,这段时间吹芦笙,“当年谷子不饱米”。其八,悬挂牛角。将战死或老死的“打牛”(即专门用以打架的水牯牛)的犄角悬挂在鼓楼柱上,作为村民团结、侗寨富有的象征。

侗族的鼓楼建筑承载了侗族人民独特的民俗习惯,散发着绚丽的民族文化色彩,充分反映了侗族建筑的人文美。

三、实用美

情理相依,礼乐相和的伦理观充实建筑功能,把善和美,伦理和心理,实用和审美统一起来。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建造建筑的三要素:实用、经济和美观。侗族是一个勤劳务实的民族,侗族建筑,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

侗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因地势变化而有不同的形式,大致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和平地楼四种,贵州南侗地区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共同特征为:底层架空,以饲养家禽家畜和堆放农具为主。底层架空和带缝的木楼板使底层空气渗透到室内,能促进室内空气的流动,有利于通风、散热;而且底层架空能使处在河岸低洼地带的建筑防洪避涝和防御虫蛇猛兽的侵扰。主要的生活起居活动空间在二层,包括了宽廊、火塘、卧室、楼梯间以及其他的辅助空间,是人们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的场所。第三层基本上是一个仓库,一般用来存放粮食,以及一些不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具和杂物等。宽廊是二层楼上占用面积最大的,既可独立使用又起连通作用的开放性空间,在宽廊内往往放置着供妇女劳作的纺织机、织布机之类的工具,它除了供休息闲坐和室内劳作,小孩读书,游戏玩耍等多种用途之外,还有串通其他空间的作用,在贵州南侗民居中,宽廊是最有地方民族特色也是最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楼梯间大多布置于房子的南端偏厦开间内,入口位置设在山墙面,多半采用单跑的形式。木制楼梯可宽可窄,坡度较缓。在户内与阁楼连接的梯子为鱼脊形独木梯,所占空间小,移动方便。屋顶的深远挑廊形成大面积的阴影,使大部分的居住空间都处在荫凉之中,有效地防止太阳辐射热。

侗族干栏木楼在二层以上常作层层出挑处理。利用底层穿枋悬挑,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cm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式的木楼,增加的使用空间可作居室、阳台、走廊之用。这是侗族人扩展利用空间的一种方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空间。此外,干栏木楼的底层由于地形地貌所限,形成不规则空间,为了方便生活起居的使用,再通过运用架空、悬挑、切角等处理手法,使二层以上平面恢复成规则的矩形空间,可以最大限度适应当地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能获得规整的室内生活空间,充分发挥民居建筑的实用性。

侗族的民居建筑,在注重美观的同时,更强调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反映了侗族建筑讲求实用的美学特征。

根则枯,无源则竭,民族建筑所以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是因为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为文脉,二者互为因果,这也是贵州侗族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黔东南台江施洞“子母船”在太平洋文化史上的... 下一篇:生态危机与社会文化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