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化解

时间:2022-09-23 09:55:01

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化解

摘 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进而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然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师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情感隐匿、关怀缺场、伦理失常。反思作为师生关系存在场的教育场域,重新审视教育的关怀性、理解性、负责性,以关怀之心、理解之维、负责之志,探索化解与拯救师生关系危机的理论诉求,寻求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危机化解 关怀 理解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进而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当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情感隐匿、关怀缺失、伦理失常。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关系,探寻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

一、师生关系危机与怪状的现实透视

1.情感隐匿致使师生关系成为单向度的传授关系

师生关系通常发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而似乎亦停留在了教学活动中,诸如菲利普・杰克逊谈及的“非教学性质的”缺失在场。师生关系缩化为简单的传授关系,师生之间停留在表面的、冰冷的知识传授中,师生间的关系似乎没了知识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场域中生存,师生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灵魂对话缺失,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师生之间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愿景。

2.关怀缺场诱使师生之间冲突事故愈演愈烈

近期,校园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师生冲突成了高度聚焦热点,此类事件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当下中小学师生关系中出现对立、紧张、冲突甚至畸形的问题。这冲突的背后是师生间关怀的缺失、爱的缺失。当前的师生冲突,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缺少了父母般的关怀与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权威压制,课堂沦为教师不良情绪的宣泄场――“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的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其中一方发泄紧张情绪的需要引起的”[1]。师生间关怀的缺失,导致师生之间越来越外在化与空心化,远离关怀生命的世界。

3.伦理失常加剧师生关系工具化、法律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时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师生如父子的伦理规范在现代文明制度化、法律化的强大阵势面前,消失殆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师生间的诸如程门立雪、爱生如子的美好佳话只停留在过去的岁月中。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过度工具化与过度契约法律化,师生间存在着简・罗兰・马丁提出的“对别人高度理性化的冷漠与无情”[2]。师生间冷漠的深处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工具化凸显,我用你升学,你靠我升职。师生间的伦理温情丧失,教育走向冷漠的边缘。

二、师生危机背后深层次的病理把脉

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危机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与冲突。认清当下师生关系危机的本质,必须深入到当下的时代环境中。

1.现代社会工具理性主义的独霸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这庞大机器碾压人间的温情,马克斯・韦伯提出,理性的发展造成人被理性所控制,理性成了奴役人的工具,即工具理性的在场与蔓延。

教育场域亦受到工具理性的侵染。师生关系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呈现典型的三大特征:知识化、对象化与工具化。工具理性主义的盛行,人谋求最大功效,人成了精确计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而造成了国家层面的功利主义与个人层面的功利主义。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国家层面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时,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被首先提及,追求物质经济利益。而个人的精神、个性的发展被无情地忽略了。知识被异化为工具,对人本身的追求演化为对知识的无限崇拜,学校变成了知识加工厂,教育被物质、工具所遮蔽。

2.现代社会原子主义的放任肆行

原子化首先由齐美尔提出,他用原子化的个体来形容现代社会中的人,汉娜・阿伦特之后做了进一步论述:“人孤独、埋头于物质享受,完全私人化的个体”[3]。国内有学者结合中国特色国情提出社会原子化,社会中的个体处于孤独的、原子般无序互动状态。作为社会原子化进程中的人相互之间的联系弱化,情感疏离。当今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中,原有的主流文化在社会转型中面临挑战,新的主流文化尚未确立,社会处于“真空”状态。现代社会原子主义肆虐妄行,个人成了自由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个人从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各种社会制约失去了效力,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展开。

原子主义亦造成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失衡上。原子主义的盛行,在社会真空状态中学生风暴式地接受各种信息,自我意识觉醒,自我空前解放,特别是“4+2+1”的家庭模式中,学生个体受到百般娇惯,个性极度张扬,张扬的同时意味着异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存在,个人自由成了一切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自由的无限制导致了校园师生间冲突频繁发生。

3.现代社会市场化、功利化的侵蚀

市场的最大本性在于它的逐利性,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资本的追逐利益会导致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点。而教育是关乎精神与灵魂的事业,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具有公益性育人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学校教育不应该谋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造福他人与社会。市场与教育之间本质上是冲突的,集中表现为市场的寻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冲突。市场化会导致教育的逐利性,把教育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世界,教育变成经济的附庸。教育正以社会不能接受的方式全面商业化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会加剧社会功利化倾向与个人功利主义盛行,学生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校变成知识贩卖所。

市场化与功利化腐蚀着教育领域。师生关系受市场价值核心的影响,变成了交易,师生间成了顾客与服务的关系。功利化主义下的教育中师生关系亦呈现功利化。教师为了评职称、加薪、晋级,提高成绩成了首要目的,忽视了学生真正的成长,这背后是功利心的熏染。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亦停留在功利主义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伦理关系退化成相互利用的功利关系。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师课堂即时评价效果调查研究 下一篇: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