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晚稻生产情况及发展综述

时间:2022-09-23 02:10:55

探究晚稻生产情况及发展综述

近年来,嘉兴市晚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机插秧面积由2005年的13.33hm2发展至2011年的1.49万hm2,占当年晚稻总面积的12.5%。尽管嘉兴市晚稻机插秧生产发展较快,但在规模化生产程度并不很高的当前,晚稻直播栽培技术仍最受农民欢迎,传统的手插秧栽培在嘉兴已成为历史。1.6主栽品种较为突出实践表明,在提高水稻产量水平的诸因素中,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是最主要的。10年来,嘉兴市着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晚粳主导品种,常年主栽品种面积保持在65%左右。2001-2004年,以秀水110、秀水994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比例54.4%~73.7%;2005-2007年,以秀水09、嘉花1号、嘉991为主,占晚稻种植比例58.8%~67.5%;2008-2009年,以秀水128、秀水09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比例55.9%~60.6%;2010-2011年,以秀水114、秀水134为主,占晚稻种植面积比例62.7%~66.9%。主栽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综合性状好,品质较优,抗性强等特点,在生产上的不断更新(3年左右),确保了全市晚稻高产稳产及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

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

种植面积继续缩减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公路用地、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水田挖塘养殖,果树、经济作物的加快发展,使晚稻种植面积日渐缩减,其趋势还将延续。据灰色GM(1.1)模型还原式(^x(0)(t+1)=13.3715e-0.011125t,珚Δt=2.08%,t=0,1,2,…,14,即2001-2015年)预测,嘉兴市晚稻面积2012年为11.83万hm2,2015年下降为11.4万hm2,按2011年基数,预计4年后还将下降0.5万hm2,年均减少0.125万hm2,年递减率1.07%。面积的缩减趋势将不可逆转。提高单产难度增加据嘉兴市2001-2011年统计,全市晚稻平均单产8.104t?hm-2,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单产继续提高难度将加大。据单产灰色GM(1.1)模型还原式(^x(0)(t+1)=523.56e0.006336t,Δ珚t=1.78%,t=0,1,2,…,14,即2001-2015年)预测,嘉兴市晚稻单产2012年为8.415t?hm-2,2015年提高至8.580t?hm-2,依2011年为基数,预测年均增加3.1kg,年递增率0.554%,幅度相对较小。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推广应用的品种的生产能力受限制,尽管个别高产田块的杂交粳稻单产可突破11.250t?hm-2,但大面积生产超9.0t?hm-2终有难度;二是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还不高,农户生产差别悬殊,现阶段生产者多为50岁以上老人,文化水平偏低,科学适用技术接受程度低,管理粗放;三是土壤生产力限制,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2009年全市折标肥投入量50.93万t,折耕地用量2.397t?hm-2,比2003年增加3.23%),土壤有机肥及微量元素缺乏,养分不平衡,理化性状劣化,地力逐步衰竭,将限制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民种稻积极性不高,化肥、农药价格高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如2011年调查14家大户,晚稻成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水电、雇工、租田)计15645元?hm-2,比2008年增加2280元?hm-2,提高17.1%,纯收益仅6765元?hm-2,种粮比较效益低;五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沟渠破损堵塞,排灌不畅,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上升,抗灾减灾能力减弱,也限制单产的提高。自然灾害威胁增大自然灾害是影响嘉兴市晚稻高产稳产最主要的因素。嘉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重,台风、洪涝、秋雨、低温和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尤其以台风暴雨洪涝、持续性秋冬霪雨发生最多、危害最大。如1991,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长期梅涝,嘉兴市受涝面积计25万hm2,损失粮食44.7万t;1999年“630”特大洪涝,2005年8,9月台风云娜、卡努的袭击,2006年10月上旬的台风麦沙并伴低温危害;2008,2009年11月上、中旬连阴雨(分别达10,13d,降雨99.8,133.7mm,时值晚稻成熟期致穗芽霉变严重)等均对嘉兴的晚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嘉兴市气象灾害的发生有加剧的趋势。病虫害威胁。随着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和暖冬天气的持续,及不合理的化肥施用和农药的滥用,嘉兴市农作物病虫为害日趋严重。如1980年晚稻稻瘟病暴发,全市损失粮食16万t;2005年晚稻褐稻虱大暴发,发生面积达72%,损失粮食6万t。近年来,晚稻稻卷叶螟、褐稻虱、灰稻虱及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持续加重,威胁晚稻高产稳产。同时,多年来稻瘟病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使稻瘟病生理小种发生改变,也可使水稻抗性钝化、丧失,从而构成稻瘟病暴发的潜在威胁。农技研究推广力量薄弱农技队伍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是嘉兴市晚稻产量增长缓慢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人员少,如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粮油作物栽培研究技术人员5人,至2005年仅剩1人,因而系统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无从着手。二是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如南湖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8个乡镇,从事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的人员达21人,2001年后经撤乡并镇为5个镇2个街道,从事粮油作物技术推广的人员有的调离,有的提早“退养”,至2011年减至10人,且其中5人为新招大学毕业生,生产实践知识尚欠缺。目前,在基层乡镇,不但技术推广人员少,而且还要承担镇政府的诸如拆迁、征地、民事调解等一些额外工作,对本专业技术工作只处于应付状态,无力开展有关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试验工作。三是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偏低,工资、奖金等福利与 公务员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发展对策与措施

2001年以来,嘉兴市重点推广秀水110、秀水09、秀水134等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全市晚稻单产稳定在8.10t?hm-2左右,要继续提高单产难度加大。因此,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对优质、超高产、多抗常规及杂交晚粳稻新品种(组合)的选育,要广泛引进种质资源,深入研究超高产育种机理,整合资源、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瓶颈[4-5]。农技部门要积极向外地引进超高产新品种,开展试种示范。政府应加大对新品种选育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对做出贡献的有关育种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以激发其选育新品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种稻水平要按照“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当前,在全面推广水稻直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轻型栽培技术中,更应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才能真正实现低耗、优质、高产、稳产栽培。农技科研部门要加强高产栽培技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6]的研究及良种良法配套组装,在栽培技术上主攻提高单产水平。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科学施肥用药,机械化育插秧等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工作,使广大农民对实用技术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加强水田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粮发展后劲由于长期“化肥飘飘”,土壤理化结构劣化,将限制高产稳产的实现。为此,要严格制订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要出台农机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增施有机肥补贴制度,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切实解决秸秆焚烧和培肥地力的问题。同时,要抓住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好时机,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设施改造,改善农田基础条件,推进标准粮田建设,增强水稻生产的抗灾、减灾和避灾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积极推进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稻作现代化步伐针对嘉兴市晚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的薄弱环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政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提高大功率、多功能农机的补贴额度,扩大农机装备功能,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7]。要积极培育农机化服务组织,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提高农机使用效率。要加快提高水稻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大力扶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部门要在资金、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使水稻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快速提高,加快稻作现代化步伐。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种稻生产效益要进一步扩大“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支持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粮食产销关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要引导农民搞好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主要环节,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对现有稻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重点培育“金平湖”、“干窑”等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组织经营土地承包,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要加大水稻生产环境和农资投入品质量监控,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和特色稻米生产,提高稻米生产的附加值。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稳粮增效、稻经轮作”的新型种植模式[8],提高粮田生产效益,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的。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服务积极性落实编制,招收立志为农服务,肯吃苦、有钻劲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技队伍,做到新老交替不脱节;加强对原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和更新专业知识水平,鼓励农技人员开展试验研究,对项目立项给予优先支持;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工资、补贴要与政府人员同等相待;落实对农技推广专业工作的考核,对工作成绩显着的要给予重奖,以提高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

上一篇:动手操作 探究实践 下一篇:外资并购中的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