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策略谈

时间:2022-09-22 08:29:23

以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策略谈

笔者所在小学始建于2004年,校园总占地面积57亩,是一所全日制政府办小学。发展至今已拥有68个教学班,3400多名学生。学校规模庞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要尽可能关注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的成长,尽量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公平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拥有“全面多能”的素质。

要实现“全面多能”的教育目标,单靠国家部颁的分科课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原因有三:

第一,学校实施的分科课程,分科过细,自成体系,各学科互不相干。各学科教师主要担当的是知识的传承任务,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知识体系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说,还使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校内学科课程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缺少横向的联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现问题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分科的各门课程,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各个地方使用同一教材,这样的教材内容很难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特别对于笔者所在的大型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居住城镇,家庭结构多元,既有干部、公务员,也有企业、商人,还有自由职业者、个体等,总的来说家庭教育环境良好。这些学生素质基础良好,有发展的需求与后劲。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是自己小学阶段最应具备的能力。课余接受特长培养的学生较多,可见我校学生并不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实现自己价值的唯一目标。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品德状况令人满意。调查中还发现,在自我能力培养的需求上,选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的比例较大,这种需求是令我们高兴的。学生乐于参与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具备素质提升的主动性。因此,对于学校课程教学的多样性要求更为迫切。

第三,对于办学目标而言,桂江小学提出了“让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希望通过实施“启航”教育,达到“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之源”的办学目标: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动力,好品格、懂审美、善思考,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动力,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做特色的教师”,收获职业幸福感;学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本地区“优质”“标杆”式的引航学校。但是,实施国家部课程需要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统一的教材,即使是本地(南海区)地方课程在校内实施,也存在与学校办学目标不相匹配的现象,这就非常需要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内部进行课程改革是可以加以弥补和解决的。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可以使我们找到关于学校合理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再如,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方面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因此,桂江小学以培养具备“多元素质”的学生为目标,规划实施了“修德・崇艺・炼能”(简称“德・艺・能”)三目标结合的“新动力”校本课程。“德・艺・能”三目标结合之新动力课程是以校本自主开发课程为主,以国家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为辅,两者结合,分类实施的综合性校本课程。课程实施凸显“修德立品”“崇艺树美”“炼能善思”育人目标的三位一体,促进“全面多能”的多元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课程实施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之源。

“新动力”校本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实现了分科课程的整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了学校课程“多元”与“动力”的特色。下面就合理设置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谈谈几点策略。

一、校本课程目标紧紧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桂江小学的“新动力”校本课程,紧紧围绕着办学目标、育人目标设立,凸显“修德立品”“崇艺树美”“炼能善思”育人目标的三位一体,促进“全面多能”的多元素质人才的目标实现。注意发展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弘扬学校办学个性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了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桂江小学“修德・崇艺・炼能”新动力校本课程目标分解示意图

首先,对于国家部课程,学校进行了合理地校本化开发,使整个课程体系与国家部课程有机融合,既有确实的独立性,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例如,桂江小学俱乐部课程中“邮乐园”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集邮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每学期,学校有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开展活动,包括举办集邮知识讲座、集邮展览、邮票赏析、邮票设计、集邮征文、集邮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邮乐园”里,快乐地、自主地学习。这一点,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学生“研究性”“自主性”“活动性”的集中体现。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例如,俱乐部课程中,我校开设有“小荷”文学社课程,“小荷”文学社课程研究组围绕着“我是小记者”“我是小作家”“我是小小辩论家”“我是小小鉴赏家”四个专题,开展了一系列文学活动,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并开发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这样看来,语文的课程目标与校本课程目标有了一定程度的联通,都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依据校本课程目标进行课型开发,探索校本课程推进的可操作性

课程开发是对课程纲要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没有模式就没有范式,没有范式就没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就难于有效实施,常态推进更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新动力校本课程开展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有助于建构起各类校本活动设计与活动开展的规范和科学性。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课程开发者根据校本自主开发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归纳出各具特色的13种课型。见下表:

新动力课程课型情况表

我们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划分不同类型的课型:例如,小院士课程的选题课、中期研究课、结题汇报课,围绕着这三种课型的教学范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基本上整理出三种课型的主要教学步骤,称为开题课“八步法”教学步骤。每一步骤课题组都研讨出详细的操作要领,以及提供优秀的课型范例供教师们来学习、操作。

再如,雏鹰课程分为五种课型进行研究,班会、队会、心理健康辅导课、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我们的雏鹰课程设置是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中找契合点,既有系统化的知识做基础,又有通过活动形成学生的经验,而活动则成为德育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这些都通过课型的开发与研究得到启示。

三、重组课程内容,提供多种学习功能的课堂,聚焦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改革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为了使新动力课程既落实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能超越教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认知特点,又能体现桂江小学的独特“多元”课程哲学,不至于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除了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还要通过聚焦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学生提供独具桂江特色的课堂类型。

课程内容的重组途径有:

第一,跨学科内容重组。

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思路,将校本课程划分为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进行课程开发。除小院士课程属指定领域教学内容外,其余的雏鹰课程、彩虹桥课程、梦想乐园课程、俱乐部课程等自主开发课程与国家部颁课程(含地方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卫生)均属非指定领域教学内容。

第二,按学习方式重组。

课程开发研究小组根据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拓展性学习的文献学习,对本校课程进行了如下重组:

校本“小院士课程”与数学、科学、综合实践课程属于“研究型”课程,教师教学这些类型的课程时,注重开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即关注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

校本“雏鹰课程”与语文、英语、品德、音乐、体育、心理健康、卫生课程属于体验型课程,教师教学这些类型课程时,“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即关注体验性学习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的作用。

校本“彩虹桥课程”“梦想乐园课程”“俱乐部课程”与美术、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教师教学这些类型的课程时,“将学生基础学力进行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同时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即在学生拓展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方法进行探索。

校本自主开发课程,开设有“小院士课程”“雏鹰课程”“彩虹桥课程”“梦想乐园课程”“俱乐部课程”共计5个门类28种课,加上国家部颁的所有课程,通过合理、科学的重组思路,桂江小学的新动力课程对国家和南海区的有关课程进行全面拓展,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还开发了主题课程,分析与之相应的学生能力。在全面拓展与深化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时间,通过面向全体学生(3~6年级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体现研究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探索体验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课型的基本范式,实现课堂教学常态化,能够基本实现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提升能力的天地,达到发展学生多元素质的目的。

通过办学目标分解、课型开发、课程内容的重组,教师的校本研修方向、方式、内容均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从而直接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良好素质得以形成。“修德・崇艺・炼能”新动力校本课程已经产生了多样化的办学成果,逐步显现出绚丽的色彩,成为学校的特色名片。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江小学)

上一篇:如何做好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 下一篇:巧用媒体,活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