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22 05:43:12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单位:523270 广东省东莞市高医院

通讯作者:杨西萍

【摘要】 目的 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 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防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 院内感染; 护理

新生儿室有效的管理对降低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了进一步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对2009年1月~12月在本院住院的1875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09年1月~12月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187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诊断参考文献[2]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新生儿感染情况 1875例新生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12%,其中呼吸道感染1例,占4.76%;皮肤脓疱疮18例,占85.71%;脐部感染2例,占9.53%。

2.2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 21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2.3 新生儿出生时一般情况与感染关系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孕周28~37周,阿氏评分在0~7分及低体重的新生儿其感染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本组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明显低于文献[3]报道,这可能与胎儿周期较足,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的开展,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正常新生儿(P<0.01),说明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本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与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易致局部感染有关。

3.2 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

3.2.1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首先母婴同室病房陪护人员多,探视人员杂乱,产妇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怕风,关闭门窗,使室内空气不流通。其次与医护人员也有关系,如医护人员的查房及各种护理操作等,由于走动带动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在尘埃或飞沫上,随空气流动而气扬,造成空气污染。

3.2.2 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手而传播给新生儿。

3.2.3 婴儿用物消毒不严或混用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如婴儿被套、衣服、尿布等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薄,执行制度不严格,使婴儿用物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感染。

3.2.4 新儿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器官发育尚未完善,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容易受病原体的侵袭,而早产和窒息时各种介入治疗等危险因素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4]。

3.3 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对策

3.3.1 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 笔者所在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科,配专职监控人员,每月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各种微生物的监测情况,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3.3.2 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认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预防院内感染知识,观看有关录像,针对母婴同室的特点,及时制定控制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利用消毒、灭菌、隔离等主要手段,切断其传播途径,以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洗手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3.3 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 严格陪护探视制度,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有关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知识,减少探视人员,严禁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病患者入室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做好清洁,定时开窗通风,病房内定期消毒,不定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的微生物监测。患者出院后,床单无用物要进行彻底消毒,病房用紫外线照射。地面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刷洗。对从事母婴保健的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凡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一律不得参加母婴医疗护理工作。

3.3.4 提高母亲卫生意识,减少院内感染率 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同时要提高母亲的卫生意识,防止发生院内感染,如母亲喂养前须认真洗手,清洁,母亲内衣应勤更换,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须阳光曝晒,以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母亲患感冒时戴口罩,减少陪护人员,病房通风良好,定时空气消毒,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3.5 加强新生儿护理 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应勤换尿布,避免污染脐部,每日常规处理脐部,发现污染及时更换。并注意皮肤皱褶处和外阴清洗,做好脐部,五官的护理。

3.3.6 做好新生儿用物的消毒工作 新生儿每天在经空气、地面消毒的婴儿浴室进行淋浴一次,并坚持一人一室一浴巾,新生儿用过的被服进入带盖的桶内,并单独清洗晾干送高压消毒,特别是对皮肤感染的新生儿,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 小结

由于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进行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十分必要。母婴同室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护是广大医护人员日常重点的工作之一。只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病房管理,并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就一定能够有效控制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大大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及控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73-1375.

[2]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74.

[3] 黄艳.住院母婴同室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6):526-527.

[4] 杨菊香,邓宗华.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2,12(10):573.

(收稿日期:2011-03-03)

上一篇:颈椎损伤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 下一篇:产妇在产褥期营养情况的调查及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