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项阅读训练(一)

时间:2022-09-22 12:06:51

议论文专项阅读训练(一)

本期辅导考点一:把握主要内容,提炼中心论点

【考点直击】

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是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起统率作用。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会围绕中心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有时处于标题的位置,所以要注意区分论题和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文章开头,有的在文章中间,有的在文章结尾。还有的对论点表述不集中,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概括。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直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是结合中心论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是结合相关提示分析并提取中心论点。

四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中心论点的分析。

【解题指津】

把握主要内容,提炼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标题关联分析法。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直接抓住或分析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四种:揭示论点;暗示议论的缘由;提示论点;提示议论的范围。

2.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种:①统领文章整体或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②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③有些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而提挈段落、层次的中心句就是分论点。④因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议论文中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

3.语言标志揣摩法。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形式标志。论点的语言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总带有提挈、归纳的特点,在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总之”一类的归纳性词语。这种方法只是位置关系分析法的一种补充。

4.分析归纳提炼法。前面所谈的三种方法在典型议论文的阅读中都是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但是阅读非典型议论文则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炼出论点来。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途径:①抓关键词语。有些议论文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②分析论据。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而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③感受整体意蕴。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蕴,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

【阅读闯关】

汉字“失写症”,需要治治了

文/胡乐乐

①据媒体报道,在日前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的正确率只有可怜的10%。一个电视特别节目,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许多人不禁感叹“汉字的危机来了!”。

②今天,我们生活在数码产品和信息网络之中,几乎无法摆脱。由于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和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不需要手写汉字,就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工作和生活。长此以往,在“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之下,人们越来越不会手写汉字了。

③提笔忘字的普遍现象,被称为数码时代的全民“失写症”。所谓“失写症”,原本是指脑损害所引起的原有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可如今,脑部神经没有什么损害,很多人就出现失写症状了。

④事实上,不仅我们中国人患上了这种全民汉字“失写症”,在数码浪潮的席卷之下,日本民众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汉字失写――汉字是日本文字的一部分。过去,日本的孩子们得花数百小时去学习这种复杂的文字,但现在,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只需要输入英文字母,就能找到所要的汉字。一些孩子上课甚至不再做笔记,只是拿出平板电脑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拍下来。其结果是,许多年轻一辈逐渐忘记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及其含义。

⑤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码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影响我们,今后手写汉字的需要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全民汉字“失写症”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不可抵挡的现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其次,应该继续强化小学阶段的汉字手写教学,包括传统书法文化教学;再次,打造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发全民对汉字“失写”的关注,激发国人对手写汉字的热爱。

⑥总而言之,在数码时代,我们要尽量避免汉字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这场“汉字保卫战”。正如歌曲《中国娃》所唱,我们中国人“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面对“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好。

(选自2013年8月9日《光明日报》)

1.文章第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

3.汉字“失写症”指的是什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第④段画线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5.结尾一段引用歌曲《中国娃》的歌词,其目的是什么?

本期辅导考点二:辨别论据类型,分析补写论据

【考点直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里所说的“材料”,也即议论文中的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有力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在中考语文命题中,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与论据的补写,是议论文阅读考查常见的题型之一。

【考点解读】

对论据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答出文中的某个论据在文中的作用。

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一个论据。

三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论据。

四是选择合适的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解题指津】

“论据”是议论文三要素中的一大要素,我们要想取得“论据”考点的高分,就应熟练地掌握论据的种类、特点及补写论据的要求。

一、论据的种类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是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二、论据的特点

论据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实性、确凿性。事实论据必须是确凿的、真实的,不能是虚假的,否则没有说服力;理论论据必须是精辟的、深刻的。二是典型性、代表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三是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内容一致。我们判断论据能否有力地证明论点,应通过分析论据,找到论据与论点间的联系,如果两者相离或若即若离,即可视为论据不能有力证明论点。

三、补写论据的要求

一是要明确需要论证的具体论点,所补写的论据应能很好地论证论点;二是补写的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三是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四是事实论据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

【阅读闯关】

读书忌贪“色”

文/赵 畅

应当承认,人的知识多半是靠读书得来的。诚然,实践出真知,但知识总还是要通过总结提炼,借书籍而得以留下来、传开去。

然而,同样是读书,不见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里自有一个如何读书,亦即掌握读书方法的问题。依笔者的读书实践,读书最忌贪“色”。

一曰忌贪“清一色”。一个人允许有自我的读书爱好、读书习惯,允许其爱好并习惯于读某一类或某一方面的书,但长时间、一成不变地读这些书,肯定不行。说到底,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是孤立的。学者杨义说得好:“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的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们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是啊,真正的读书人必然像传说中的得道大法师,以阴阳之道、采补之术驾驭万物,采阴补阳抑或采阳补阴。事实上,只有多读书、读各种书,才能平衡自我的知识结构。如此,则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亦才能满腹经纶、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曰忌贪“流行色”。虽说,流行的畅销的图书未必不好,但也未必全好。因为流行和畅销里有太多的假象。这些假象,或出于作者的“自誉”,或出于出版商的“噱头”,或出于个别读者的误导,或出于其他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读书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千万不要一味爱好读“流行”和畅销的读物,以免损耗时间,浪费感情。1943年,法国哲学家萨特创作完成《存在与虚无》一书后,交给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社答应首印1000册看看行情。不久,此书就成为畅销书,加班加点印刷,以致连萨特想修改补充的有关材料也被退了回来。原来,二战期间,法国的金属物资尤其是用来造砝码的金属原料十分紧张,价格大涨,而家庭主妇生活中又离不开天平和砝码,且首印的此书正好重1公斤,价格也便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争相抢购。知道真相后,萨特哭笑不得。那之后,他不再追求作品是否畅销,而是潜心钻研,推出了一系列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看来,流行的畅销的书,有时并不可靠,无论其是如何热闹一时,许多都不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们真该读的,当是那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心灵滋养的书。

三曰忌贪“看脸色”。所谓的“脸色”,就是世俗的“脸色”。有的人抱实用主义观点,就事论事读书、临时抱佛脚读书。这般读书,偶尔为之,或许可以,但长期肯定不行。因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读书,没有系统,也易于遗忘,难以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更难以转化为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忌贪“色”,并非指要完全与之撇清、摒弃,而是要把握一定的“度”和节奏,不要太相信、太沉溺、太投入。在专而精的基础上多读越界之书,在保持距离的前提下多读经典之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多读“补钙”之书,当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 选自2013年6月4日《 人民日报 》)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2.同样是读书,为什么不见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呢?

3.文中的“清一色”指的是什么?

4.请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5.文中介绍法国作家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版的相关事情,其目的是什么?

6.文章结尾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

上一篇:走出议论文素材运用的误区 下一篇:细节辨析: 细心保障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