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拓展,让语文课向更“青”处漫溯

时间:2022-09-22 09:00:51

资源拓展,让语文课向更“青”处漫溯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实如此,资源开发和利用得当,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提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些教师走进了资源拓展的误区:

一、资源错误,引入歧途

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也在泥土里吗?孩子们纷纷收集旧有经验,罗列出萝卜、山芋、土豆、莴苣、地瓜等植物。接着,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这些植物生长在地下的图片。乍一看,教者引导学生把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生活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生物学中讲得十分清楚:花生是植物王国里唯一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萝卜、山芋、土豆等都是生长在地下的块状茎,而不是开花后结出的果实。所以说,这里的资源拓展是错误的 。

科学性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上述案例发生了科学性错误,其根源在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出现了问题。对教者来说,也许可以解释为准备不充分,而对学生来说,却埋下了错误的种子。【对策1】博闻广揽,让课堂应底蕴而精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一定要博览群书,注重知识的积累,加深文化底蕴。常备源头活水,才能给学生正确、鲜活的知识。特级教师王崧舟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的《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所以,王老师把经典名作演绎成了精彩的课堂。

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是有着许多道理的。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教学技艺,更要学习他们的从教、治学之道。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那位历史老师说得好: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句话,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铭记并践行。

二、资源不当,弄巧成拙

一位老师上《黄河的主人》一课,在介绍羊皮筏子的“小、轻”时,出示了一组画面,同时穿插了这样一段讲解:“羊皮筏子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由十到十二只羊皮囊构成,下水前要由人把皮囊吹满气,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然后引导学生齐读:“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句话。可以看出,教者的目的是通过介绍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它的“小、轻”,但是当学生看到画面上“十到十二只羊皮囊做成一个羊皮筏子”时,却禁不住发出了惊叹,仿佛这个“羊皮筏子”不是“那么小、那么轻”,而是“很大、很重”;当“人把皮囊吹满气”的画面出现时,孩子们显得更加激动,注意力完全被这个新奇的画面所吸引。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读这段话时,孩子们的声音高亢有力,完全没有读出羊皮筏子“小、轻”的特点。资源不当,使课堂弄巧成拙。

我们知道,资源拓展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文本内涵,加深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所引用资源似是而非,不能与文本巧妙对接,不仅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扰乱学生的思路,阻碍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对策2】巧妙融合,让课堂因和谐而生动

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巧妙地出示了这样的资料: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接下来是孙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

(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

在研读了全文,积蓄了情感的“愤悱”之时,孙双金老师及时拓展的资料,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与孩子们的思想强烈共鸣。这样的资源拓展,巧妙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课堂,也因这样的和谐而越发生动。

三、资源过剩,舍本求末

一位年轻老师上《大江保卫战》,四十分钟的课,课文以外的图片、视频和资料竟占了近三分之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画面确实极富冲击力,使学生情绪高昂,很多听课老师也表示这样的场面“很感人”。但是,回首想想,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动、激动,不如把他们带到多功能厅,收看一部关于“抗洪救灾”的纪录片。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游离于课文以外,在课堂上充斥大量的课外资料,只在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上做文章,完全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对策3】鞭辟入里,让课堂因精当而深刻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大声疾呼:让语文课回家。他说,语文课就是要讲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对于课件等课外资源,贾老师的态度很鲜明:可以不用的,坚决不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要用,就一定用好。让我们来看看他在《掌声》一课中,对于课外资源的使用:

师(深情并茂):说到掌声,我怎么也忘不了电视频幕上那一幕: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顷刻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整整五天过去了,100个小时啊,人们估计没有生还的可能了。突然间,消防叔叔探测到一个幼儿园废墟下面还有声音,消防队员用手扒呀扒,搬呀搬,整整六个小时,直到发现一个小孩子活着。正当他们要把小女孩拉出来时,又有余震发生,前面的工作前功尽弃。余震刚刚过去,为了救孩子,消防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再次爬进废墟,终于把这个姑娘救了出来。小孩子五岁,她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话:“谢谢,谢谢!”这四个字说了以后,在场的群众、官兵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听着这个真实的故事,全场一片安静。)

师:这掌声有几种含义?

生:鼓励她勇敢。

生:表扬她乐观地对待生活。

师:再想想消防队员呢?

生:是对消防队员的敬佩。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整堂课,从头至尾,贾老师没用多媒体。他引导学生读字、读词、读句、读文,与学生真情对话,如涓涓流水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就在孩子们对“掌声”的意义已有感性认识时,贾老师带来紧扣全国人民心弦的“5・12地震”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使“掌声”一下子从激励的表层含义转向了对生命和真理的讴歌,让孩子们对“掌声”的理解更进了一层。我想,这就是老一辈的特级教师对当今语文课堂中资源拓展的无痕的启示吧!

“画龙点睛”传佳话,“画蛇添足”留笑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开发资源的意识,更要有巧妙地利用资源的能力,让所引资源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服务语文课堂,做一枝长篙,让语文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简介: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追求语文本真 践行自主教育 下一篇:议论文的论据选择和表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