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21 10:59:03

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摘 要: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礼仪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上了日程,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礼仪教育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仪”的教育,也更多的专注于介绍西方的礼仪规范,而忽略了大学生“礼”的培养。作者尝试在礼仪教育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一点创新,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礼”的理论,结合现代中西方的“仪”的规范全面而深入的讲解,就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训练,提出道德品质教育、行为素质训练和沟通能力培养,以追求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人文素养、礼仪素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道德品质 行为素质 沟通能力 教育创新

一、当代大学生背景及大学生礼仪现状简析

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市场经济的浪潮、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使中国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经历着与以往几代青年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与学习。大学生群体是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高文化、高素质的群体,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文化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储备和积淀,他们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生力军,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同时也可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礼仪“失范”行为和一些不文明礼貌的现象和问题,这样的一些问题可大可小――大到我们的国家形象,小到我们个人的形象都有可能因为一些不周全的礼仪细节损坏整体的民族形象。

在如今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生长于象牙塔,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呈现出如下时代特点:智力发展显著、个人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及文化取向多元化、个性开放、追求实用性、责任意识弱化等。[1]而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愈发频繁、“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不拘小节等缺乏礼仪教养和人文素养的现象。鉴于此,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代拥有文化知识或具备专业技能的大学生群体中何种内容的礼仪教育能使更多当代大学生获得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真正肩负起中国“礼仪之邦”的后人的声誉?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仪教育?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彭林教授认为人文主义的缺失已成为今日大学教育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今许多大学的教育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而知识与文化截然不同却又互相作用,知识主要指具体学科的知识,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而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本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的贤哲,把道德理念分解为各种形式的礼,比如孝敬父母、文雅相待等都是通过礼体现的。”[2]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我认为礼仪教育是能融传统与现代,中西结合,并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礼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古代中国,礼既是国家制度、行为规范,也是修身的工具。[3]而世界上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如今在我国许多高校里,在为数不多的礼仪教育中介绍西方礼仪的课程比较多,如国际惯例下的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西餐礼仪、着装礼仪等,介绍的都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些行为习惯准则,很少有一些真正讲解介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和知识,我将结合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知识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具体内容的创新做几点尝试。

2.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2.1传承历史经典,渗透文化精华――道德品质的教育

将代表儒家礼仪观的三部经典著作,即“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作为礼仪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专题。具体来说,可以将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

其一,德。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点。中国古人将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其二,仁。仁爱教育是礼仪教育的灵魂。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三,敬。礼敬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敬,是礼的核心。孔子:“礼者,敬人也”。金正昆教授说:“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

其四,信。诚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4]

以上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礼仪教师可结合我国古代历史与现代中西方礼仪案例,介绍我国古代的传统礼仪,目的是使学生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延伸出文化教育、品德修养,实现礼仪教育中的“礼”的核心理论教育。

2.2结合中西文化,实现珠联璧合――行为气质的训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是各种感觉的再现。[5]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代表着其本身的素养与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形象,个人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气质修养、神韵魅力都是包含在形象礼仪的教育中。因此在“行为气质训练”专题中,我们可以将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其重点教学内容。包括行为训练及形象塑造两大专题。

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可结合国际上通行的礼仪规范,运用现场示范和实践实训分别对其进行专题讲授和训练。

首先,行为训练中站、坐、行、礼的教育。

其一,站。包括人的基本站姿(男士、女士),各种礼仪站姿及各种场合下人的站立姿势,还可延伸到规范得体的蹲姿内容的讲授。

其二,坐。包括入座和离座的规范,以及各种场合下何种坐姿能更得体与优雅,以及职场中各种会议的排座礼仪。

其三,行。行走的基本形态,以及体现不同人精神气质的行姿,可延伸到如何陪同引领,上下楼梯,进入办公室、电梯等基本的职场礼仪内容的讲授。

其四,礼。包括目光的运用、各国见面礼、介绍礼仪、微笑礼仪、手势礼仪以及职场中的握手礼、递交名片礼仪等商务礼仪规范。

其次,形象塑造中形、神、雅、美的教育。

其一,形。包括合适的发型和身形的塑造。

其二,神。包括化妆的技法和精神气质的塑造。

其三,雅。包括日常服饰的搭配与职场着装规范,可延伸到色彩的教学及配饰的使用规范。

其四,美。包括整体形象的和谐与统一。可分男士形象打造及女士形象塑造专题进行讲授。

2.3训练思辨才能,展现职业素质――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礼仪,显然是为了进行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就是说,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就离不开礼仪的具体操作。[6]有效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7]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在现代职场,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因此,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心态的培育和沟通素质的训练。具体可将以下作为沟通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

其一,倾听的能力;

其二,日常交谈、职场交谈、当众说话或演讲的技巧和能力;

其三,阅读能力和书籍的选择,诸如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和各种学科知识及文化的广泛涉猎;

其四,公文写作和论文写作等能力。

三、结语

从总体上看,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归属为人的素质教育。彭林教授认为,知识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如何来衡量素质教育的高下,他认为有两个因素: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人文关怀。他指出“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但在我看来,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我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礼仪的单一印象,对“礼”与“仪”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讲授,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渗透到“礼”文化的教育,以及中西结合的“仪”文化的当中,将当代大学生从心到形进行系统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内修神,外塑形”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与社会整体素养,以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达到促使大学生主动追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礼仪素质的和谐与统一的目的,为社会培养领袖人才,造就民族的中间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J].中国―东盟博览杨帆,2011,(5):134-135.

[2]彭林.有知识没文化之忧――专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J].小康,2006,(7):30-33.

[3]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baike.省略/view/34118.htm.

[5]baike.省略/view/245411.htm.

[6]金正昆.礼仪的操作与有效的沟通――个人素养与交际礼仪的关系之二[J].对外传播,2009,(08):34-36.

[7]baike.省略/view/581207.htm.

[8]彭林.礼仪教育不可或缺[J].小康,2007,(2):33-34.

上一篇:关于对话教学中几个误区的检讨 下一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