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建筑课程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

时间:2022-09-21 09:10:25

浅谈如何在建筑课程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

摘要:在新的时期,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定位。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的建筑类专业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改革势在必行,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竞争的有力筹码。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建筑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在建筑课程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稍作浅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 建筑课程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25

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是促进普通教育,这是以教育部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为指导的。当前,建筑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都非常紧缺的人才之一。本人在高职院校里从事建筑教学工作多年,针对高职学生教育现状、学生身心特点及专业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作了一些建筑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研究。

1 增加专业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能力培养,一直是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不少高职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适应社会。为有效避免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产生的弊病,我所在的高职院校已经在做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就系统规范地安排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新生的军训及入学教育中,就灌输相关专业思想;其次,每学期课堂教学设计中都安排大量的专业课程;另外还涵盖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也显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就曾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多种教学模式,诸如“体验型”“辩论型”“参与型”“再现型”“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模式。在各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完全被“刺激”出来。他们由原先的“填鸭式”教育过程转换成主动参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全释放出来,从而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训练与提高。

2 完善考试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刻板,考核方法受限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完全体现高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为保证教学质量,我院在实践技能培训目标中,规定高职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主要有实训内容、实验课和课程设计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均作考核要求,考核机制灵活多变。考试内容上也发生较大的变革。“能力”二字更加凸显出来。通过考核高职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应用问题能力的内容,使得高职学生“学以致用”,一定程度上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多样,开卷、闭卷、动手操作、提供实物作品等多种形式,都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使学生有了充分展示个性的天地。这样的改革广受师生欢迎,一方面,学生可对知识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逐步形成。

3 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实效、服务学生成功就业的有益实践。近年来,我所在的高职院校特别注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学业与就业无缝接轨,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互利共赢。对于建筑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最关心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而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刻了解目前企业对高职建筑类人才的具体要求,弄清本专业能适合的相关岗位,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换句话说,校企合作越深入越广泛,学院及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就越准确,在此基础上所开发、设计的教学培养计划就越符合实际,对高职学生越有利。良好的校企合作能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因此,我们坚信:随着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学院试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受企业欢迎的专业技能人才。

4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立于学科前沿阵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队伍的素质高要求。我所在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例如专业课程的培训,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现有教师有计划地选派到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第一线,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如每年寒假、暑假,相关教师自发自愿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安排年轻的,教学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出国进修等。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其中就我校建筑学院而言,就有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2名,此举正是学校引进的专业人才的真实反映,他们专业理论知识过硬,教学实践经验十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成为专业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这些专业人才,势必会时刻关心专业学科的前沿动态,并将目前最新的建筑业的相关动态带进课堂,带给学生。

综上所述,建筑课程教学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应广泛地扩展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唯有这样,才能将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要求,企业需要的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敬藏.建筑课程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3,(6).

[2]马旭东.职业高中建筑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6).

作者简介:孙文萍(1980-),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与教学管理,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通 226006

上一篇:上出语文第一课时的精彩 下一篇:浅谈大学舞蹈教育现状及科学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