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10 09:01:13

艺术欣赏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 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1

艺术赏析是美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自由愉悦同时也修正着个体的价值观,能协调学生伦理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赏析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来负载的,所以教学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从具体作品来入手。优秀的艺术作品内涵着的文化信息和作品对生命情感乃至生命哲理的表现,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考能力和情理感悟能力,传达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

1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待入党问题上69%的学生具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只有85%的学生是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对待学业问题上出现了37.2%的同学是茫然的,对未来缺乏规划,有47.6%的同学是有考研愿望,15%的学生是要借助自由时间打工尽早接触社会;在对待大学的闲暇时间问题上,73%的学生选择了“看电影、打游戏、逛街”;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上29%的学生认为是得心应手,52%的同学认为只是说得过去就好,有18%的同学有人际交往的困惑。通过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价值趋向实用性、功利化;二是价值标准利己化;三是价值观感性化。

2 艺术欣赏的思想引导性

2.1 人文思想的形象表达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人文思想的体现就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中国画的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南齐谢赫的“六法”等画论都渗透着典型的人文思想。在唐宋时期,“比兴”作为传统画创作的基本手段,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源于艺术家借景抒情的“比兴”手法,结合大写意的笔墨发挥,再融入欣赏者“迁想妙得”感悟,从创作到欣赏、接受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随心所欲的自由精神,通过艺术形象充分表达出人文思想。

2.2 文化的感官传递

文化是艺术的根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释放着文化的气息,传递着社会、历史的文明,“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艺术欣赏是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主体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都参与了文明的传递。如芭蕾舞剧《白毛女》,作为中老年人欣赏,无非是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有的憧憬;作为青年人欣赏,能感受到西方的芭蕾舞在东方的辉煌,同时能了解到那个历史年代的文化特点。艺术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更大的魅力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再度欣赏舞剧《白毛女》,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一种温馨扑面而来,时而被剧情感动,时而被舞台陶醉,的确是一场视觉盛宴。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通过感官的愉悦完成文化知识的传递,思想教育的影响,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2.3 传统美德的心理渗透

好的艺术作品被称为“逸品”。逸品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情感影响、心理渗透的作用很大。以音乐艺术为例,无论是孔子的“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还是荀子的“入人也深”、“化人也速”,都说明了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现在央视的公益广告《Family》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充分表达了中华重“孝”的传统美德。李虎演唱的《中华美德》更是将甚多传统美德写成歌词,朗朗上口。中国还流传着很多传统剧目都是弘扬真、善、美,打击丑、陋、恶的历史故事,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都是雄心壮志气冲天的感觉,弘扬爱国情怀;在西方,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在那个时代都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艺术作品的心理渗透,改变了传统的“说、学”教育,让人在艺术美的欣赏中产生心理共鸣,在艺术欣赏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作用。

2.4 世界观的自我审视

艺术欣赏能带给人一种“”,这种“”是现实事物无法赋予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修养的提升,灵魂的重塑。欢快的音乐、明朗的色调使人心旷神怡,能调解人的心理压力,净化人的心灵。艺术心理中有一种艺术体验叫做“感情移入”,中国画论中有“迁想妙得”,都指想象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欣赏者在与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情感沟通时,会将自己置身事外,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寻觅满足自己内心的感动,在“神游”的遐想中释放真实的自我。河北保定文化剧团编排的《一诺千金》话剧,通过同学情谊的桥梁,建立了17个同学与一双父母15年的情感。15年间果树9301班同学看望李宝元父母的情节,及“56封信和20余张汇款单”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诱发了对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亲情关系的自我审视和思考。

艺术欣赏是大学生世界观的自我审视、自身美化、完美塑造的重要手段;艺术欣赏也是丰富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艺术欣赏还是丰富知识、开阔思维,培养创新的重要手段。

3 艺术欣赏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

高校艺术欣赏课的开展,不仅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道德教育,完善心灵塑造;更能突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彰显个性化教育的特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艺术欣赏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好的发挥价值,就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力量等方面监督保证顺利开展;明确考核制度确保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渠道拓宽大学生接受领域;提供平台促进大学生参与交流互动。

3.1 统一规划、合理改革高校的艺术欣赏课

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欣赏课在多数高校已经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凑学分,一部分老师开设课程是为凑课时量,在全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缺乏通识性。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的现状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和质量。

艺术欣赏课要在高校思想工作中起到作用,就必须要规范教学内容,学目标。首先,学大纲和教材。依据欣赏课与专业课学生的艺术理论不同,对学生思想状况要有初步调查了解,依据思政教育的引导制定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编排和教材的选用上要与专业生区别开来,侧重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扩展、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规范教师队伍。依据十二五规划艺术类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目前达到要求的学校不多,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专业基础水平差异明显,高校应加大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操控能力培养。再次,加强监督,明确考核制度。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评价参数要测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3.2 正确引导、科学筹建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

高校校要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正确指导,从场地、设备、宣传到专业指导、活动监督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推动全校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社团还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艺术社团要在校团委的统一管理下,做到活动前有策划后有总结。高校社团活动中还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大学生文艺社团的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引进社会文艺团体展演和艺术家来校指导,帮助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既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艺水平。例如,河北科技大学校团委将非物质文化纳入社团,并且每年寒暑假都带社团学生去“二鬼摔跤”、“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等特色文化地区去学习,然后再返回校园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每年学校团委都会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办一些活动,2012年12月举办的“传统民间音乐进校园”活动,参与民乐演出的不仅有年迈沧桑的老艺术家,还有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其中,高洛音乐会展示了《琵琶论》、《翠太平》等涞水民间吹打乐曲,庄严肃穆又不失典雅,令人肃然起敬;跃进吹歌会演出了《放驴》、《袍龙台》等乐曲,热情活泼,高亢奔放。活动不仅是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增强了民族荣誉感。

3.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艺术作品的精华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艺术教育网络平台。网络对教育来说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是网络可以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浏览、影音播放、下载传递等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生动、便捷、快速的文化分享。网络课堂是开放的。高校除了自主承办艺术欣赏网络平台,也可以借助社会网络资源,链接艺术精品资源,提供学生接触杰出艺术作品的平台。2013年3月“全国网络水彩作品巡回展”在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开幕,通过引进全国网络作品展,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艺术作品的认识、了解。现在已有成熟的网站如“艺术家”、“中国画”等,不仅提供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还提供历史艺术精选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活时代的介绍。

3.4 美化校园环境,深入学生生活

艺术欣赏不仅在课堂内,优美的校园环境,富有寓意的景观建筑,高雅悠扬的背景音乐,对于大学生来讲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依托。现在高校的宿舍楼和公教楼的卫生间门上,都可以看见小广告和不雅的发泄语,原因是那个空间隐秘,适于学生的情感发泄。恰恰在这片空间里,也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幽默的漫画、精简的图文都可以转移不平静的思索。涂鸦艺术的兴起曾经让废弃的墙面微笑,老朽的树洞会说话。女大学生王月在2013的年初就曾让石家庄九中街的树洞入住了小动物,让一条冷清的小巷变成了市民的游览点。艺术的美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可以让生活处处充满美。思想教育重在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艺术欣赏课是高校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创新载体。艺术欣赏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情感的自我调控;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能营造一种充满朝气的校园艺术氛围;抓好艺术欣赏教学,能更好的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2]常春元.美育原理[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3]王亚婷.论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新西部,2007,(16):142.

作者简介:李跃芹(197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学与思政教育研究,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上一篇: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下一篇:创设情境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发展的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