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现状剖析与教改探析

时间:2022-09-21 07:57:33

学前教育学现状剖析与教改探析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然而,近年来学前教育学科并没有占据它应有的地位。一直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看法是:“理论性太强了”“枯燥无味”“学了也没什么用”,而教育学教师也经常抱怨说:“学前教育学难教”“学生不爱学”“脱离幼儿园实际”。于是形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学科教学现状。

一、学前教育学现状剖析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1]。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它决定着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具有什么功能、解决什么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我多次听到幼儿园教师评价该课程“实用性差”“实操性差”“对教学技能不重视”,我也听到教师同行们说它“理论抽象、陈旧,难以指导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等。我认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把学前教育学混同于教学法等实践学科,期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并运用于幼儿园实践,这显然错误地理解了本学科的性质、任务,与教学法等课程进行了混淆;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则对本学科期望过高,既要求能给学生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幼儿园一线工作,这也背离了学前教育学的大纲要求。

2.重说教,轻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关注教育基本理论是否讲得深、讲得透,很少注意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通常关注自己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陈旧而空泛的理论灌输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所需,对学生学情的漠视,缺少现代教育气息的说教,使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的热情,听课心不在焉,教师在曲高和寡的不良氛围中,也渐渐会失去教学激情,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观念传统、落后。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方面在向学生介绍新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这种理念下如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另一方面,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数教师本应在课程上首当其冲地实践这种新的理念,但遗憾的是教师本人却仍旧沿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学生仍是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事实上,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因反复经历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学活教材,而陷入更深的迷茫与厌学之中。

4.实训环节流于形式,实效性差。学前教育的实训环节,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分析大部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却发现普遍存在实习要求不明确,实习目标简单化、形式化倾向。表现为:其一,实训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实习,将师德养成和技能训练分开。我认为教育实习的目的不仅应该是对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方面的检验,而且更应该是对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技能、教育行为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因此,幼师院校要转变单一的实习目标为多层次多纬度的目标。其二,实训课效率低。以见习为例,学前教育学生每次前往幼儿园,事实上只能看到经过“彩排”后的观摩课,而且见习后又很少主动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次见习对我有什么启示”,“要是我来上这堂课,我该怎么做”等深层次的问题,所以,虽经多次见习,学前教育学生解决教育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很差。

5.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消极。学科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学科的稳定的认识和行为倾向。良好的学科态度对一个人的某一学科的学习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我在教学中明显地感到本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学所持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上了幼师,每个学生都明白,只要脸蛋漂亮点,找机会多参加演出,唱唱跳跳,要出名可就快了。而用人单位录用时最先看的也是学生的唱歌、绘画、朗读。对教育教学素质方面的考核较少,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是幼儿园更喜欢技能型教师。所以,学生们认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能考及格就行了”。

6.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素质下降。“学前教育学”逻辑性较强,涵盖面广,需要的宏观思维成分较多,因而对学生的理解力、归纳力和抽象能力的要求较高。而自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幼师院校为了加快自身的发展,纷纷走规模发展的道路,入学门槛一降再降,导致生源质量一路走低、良莠不齐,教学质量每况愈下。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来自初中,他们缺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实践的切身体验,没有真正遇到过教育问题,因而无法对教育理论产生强烈的需要。

7.具有奉献、敬业精神的教师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多少也受到一些冲击。价值观的急剧变化所引起的社会性浮躁渗入教师的行为中,原先的奉献、敬业精神以及做学问的热情便会大打折扣,自然也影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从学校到讲台,自己对一些教育原理的理解也停留在对教条的理解上。特别是教育学科的时代性强,如果没有专门去研究是难以吃透其精神的,当然就无法以教材为线索,无法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研究心得为教材,无法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唤醒学生已有的日常教育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究欲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改探析

(一)更新学科目标,尊重学生个体,转变教学模式

根据学前教育培养“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的目标,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岗位特点,重新审视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目标――“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教学理念由偏重教材内容的知识型教育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素质教育转变,提倡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课内外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还要在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的教育素养[2],在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确立的教育思想、拥有的教育智慧、具备的专业精神和技能等方面的认识上,给予进一步关注和强化。

(二)以需求为动机,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本学科的价值观。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首先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先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感知,让他们感受学前教育岗位的工作需求与自己知识、能力的缺乏,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再回过头来学习时,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就较易对接,教师的讲课也更易引起他们的联想,更易产生共鸣,学习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其次,面对缺乏教育实践的学前教育生,有效地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方法就是要多引进案例教学,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分量,引导学生参与模拟现场讨论,大胆发表各自的看法,获得正确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教育功能

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应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其应具备的“多种功能”。

首先,要延长岗位实践时间[3]。见习、实习时间从目前的半年左右延长至不少于一年,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熟悉园区工作环境,了解园区的人和事,经历幼儿园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步参与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其次,应使实习内容、形式多样化。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安排为:一年级进行半个月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实习,二年级可安排半个月幼儿心理健康实习,三年级安排半个月游戏实习,四年级安排半个月集中实习,五年级安排半年的幼儿园实习(即包括从保育员到科任教师再到班主任工作的实习)。第三,把单一的见习改为见习与学生顶岗试教结合,使学生的多种素质得到检验和提高。

(四)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1.将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境练习结合起来

除了到托幼机构的真实教学环境见习、实习以外,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儿童心理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实训场所,让学生训练相关技能。

2.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

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课堂搬到幼儿园,让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实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把一线富有幼儿教育教学经验的园长、教师“请进来”传经送宝或开展座谈,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苏春景.走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2]詹道祥.幼儿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3).

[3]王颖蕙.关于幼师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上一篇: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探析 下一篇:大学生英语口语常见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