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唱歌教学目标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1 10:45:29

我国小学唱歌教学目标的发展研究

摘要:唱歌教学具有对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文化认知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通过对音乐与语言各类歌唱艺术作品与形式的体验,完成情感表达与审美行为的过程,达成音乐培养的实践意义,提升其文化承传素养的作用,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小唱歌教学; 目标; 人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71-03

中国音乐课程中唱歌教学,是最古老的音乐教育的发端,也是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基础音乐经历“由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又发展成为音乐教材教法,再形成音乐教育教学的进程”——曹理。

一、新中国成立前小学歌唱

教学目标的开端时期 (一) “乐歌”西化思想与个人修为的传统观念

随着中国近现代学校的兴起,宣扬与传播西方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西式音乐课的音乐教育已开始萌芽。清末政府在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关于学科程度与编制中历史性的第一次提出:“唱歌音乐课,并把古诗歌列入功课,指出诗歌的有益风与涵养,可通于外国唱歌作乐、和性亡劳之用”[1](P2)。 尽管这时所谓唱歌音乐课并不是今天实质意义的唱歌与唱歌教学,但这是对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汲取,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音乐教育理念的有机碰撞与融合,同时是近代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与目标理念的萌芽,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方向。

(二)学堂乐歌与 “乐教功能” 的教学“要旨”

“学堂乐歌”泛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其旋律选用欧美、日本歌曲,民族小调、民歌,师生共同创编出反映时代风貌、符合进步思想要求的歌词,学堂乐歌的学校的音乐教育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民国开年的1912年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两个纲要,《小学校令》第三章第十一条把“乐歌”列为可有可无科目。但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责中规定教学要旨:演唱平易、活泼、优美的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 ”[1](P8),将具体的音乐教学转向主体的人对“美感”与“德性”体会的教学目标统领下,这虽然只是当时人文精神的点滴,但对于基础教育必将有汇集江河之势的影响。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更将人的主动接受美和“融和乐群”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纳入“教学目的”中。1929—1932年是唱歌教学教授法蓬勃发展期,提出了对个人“音乐兴趣、涵养天性、团结有爱、勇敢进取精神”教学目标下的音乐课音乐教育。还包括中外歌曲的声乐欣赏、童谣、儿童歌剧的表演,各类歌曲的音乐诠释与歌唱方法研究诸多的唱歌教学内容。这标志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教授法初步形成。1936年实施《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延续32年唱歌教学的目标基础上,创新提出低年级唱游课教学,完全以儿童的心理、兴趣为主,边说、边唱、边跳、边表演、边游戏,显示了音乐灵活多变的培养手段,更强调了音乐元素综合与多元的审美理念,更好地完成 “美”的认识与对“美”的判断,更进一步拓展音乐教育对儿童素质的发展作用。1941年的《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提出了“完成乐教的功能”教学目标[2],把顺从儿童的天性与培养音乐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听、唱、表演的能力与互动联系起来;把歌曲的情感与激发进取精神的修养调动起来,开启了独立、表现、交流、审美的音乐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新中国成立后唱歌教学

与特色教育目标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音乐教育,首先面对翻身做主人的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者的革命新一代提出了充满政治色彩的素质培养新理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困难重重的国家经济建设,还有即将开始的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之战,围绕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与建设需求,反映出音乐教育模式突显其深受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影响的特征。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首先是目标的提出,不仅延续之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还有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与培养为人民服务、国际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素质的目标。尤其是政治目标下体系与教学之中。一是要求歌词歌颂领袖、革命英雄等政治化的内容;二是歌曲选用苏联等革命儿童歌曲,表现风格活泼愉快、勇敢雄壮。可见特色目标下唱歌教学对人的由思想到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整体教育思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是音乐教育的改革之年,当年中国经受最严峻的历史考验,中苏关系分歧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反而更加强了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小学唱歌教学大纲》中突出的变化就是第一次直接称谓“小学唱歌教学大纲”,可见唱歌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唱歌教学目的中改革性表明:小学唱歌课不仅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小学五年级教学方法、大纲、具体的歌曲目录共143首(包括必唱歌曲37首)、参考欣赏曲目69首;中学两年共歌曲67首(可自选)、欣赏69首歌曲,更多涉及唱歌教学的方方面面,突出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极其足轻重的地位。但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经历了“”的十年浩劫,文化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的深受其害。当时国内没有正常的教学,全部投身于人为的群众运动与社会宣传,音乐教育是老少全员的唱语录歌、颂歌,人的培养趋于标准化、模式化。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从受欧美国、日本到受苏联音乐教育影响,再到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改革开放期唱歌教学与素质

教育目标开启 1978年“十年”宣告结束,从1956年到1979年时隔23年后诞生的1979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79年到1982年大纲在教学目的任务:强调音乐美育教育的作用;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把音乐修养拓展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与的高度;特别是民族民歌与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大纲中明确指出唱歌是音乐教学主要内容,唱歌的技巧训练应贯彻唱歌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这点在教师教学时有过度停留对唱歌知识、技能学习的偏颇认识。

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大纲》是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乃至基础音乐教育的转折点,其中对大纲性质的诠释与之前的目的任务相同,而在教学目的中进一步探讨通过音乐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艺术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目标开启特别之处,由1982年唱歌是主要教学内容提法,改变在这次大纲的使用突出说明中“充分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第一次历史对古老唱歌教学有单一技能技巧训练的教学倾向做反思,纠正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教学的忽略与偏颇认识的现象,拉开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4年后,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延展以前的教学目的,但把审美的情趣、情操,延伸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把五热爱的社会主义教育融进音乐学科的特点,表明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另外就是对小学的1—2年级、3—5年级、6年级三个学段的划分,即新课标中的分段目标理论。并把活动列为课程,针对当时应试教育对音乐课的冲击,提出提高音乐活动质量的问题。21世纪之初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特点之一注重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兴趣、体验审美来发展个性。突出启发智慧的音乐学科特点教学。

四、2001年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目标的完善时期 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开始,目标理论的改革首先是背景基础,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对目标的片面理解;二是强调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较有特点;新课标的目标理论基础是人与音乐的教育,只有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才能实现“育人”的基本目标;新课目标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兴趣培养目标,创造性音乐价值,学科综合教学原则”[1](P172),这说明新课改目标的确定,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的改革的形成。这种转换不仅显现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更是人们对音乐素质教育一个世纪的概括和总结。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小学生唱歌的声音发展,获得学科特点的歌唱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恰恰是当前歌唱教学中存在急需解决和研究问题之一。唱歌教学的音乐表现与技能要求,绝不是只停留在了解演唱几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能背唱下来的能力上缺少情感体验不协调的手舞足蹈,而应该是深入到歌唱学科特点知识、技能掌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提倡美好唱歌声音学习的关注,理解唱歌声音的科学认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唱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提升学生唱歌学习的个性化探究意义,帮助他们“审美”并快乐地歌唱。从而行之有效地去实现唱歌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唱歌教学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与有效途径的新路。

中国小学音乐教育对人素质的培养与建设从未停止过,从唱歌教学的称谓由“乐歌”到“唱歌”再到“演唱”的每次改变,都渗透着音乐教育目标与思想的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前(1909—1948年)由近现代学校 “乐歌课”中“发舒志气、涵养性情”的音乐教育思想,到民国时期提出“陶冶德性”、 “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教育的分量重、技能轻。”[2]音乐教学主要目标,初露音乐素质教育目标的端倪。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更直视唱歌教学的音乐教育作用,确立了唱歌教学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实现为工农兵和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宗旨。到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时展人们对教育渴求的回归,重视音乐课并把唱歌作为 “主要教学内容”,目标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教育思想。到了1988年迎来音乐素质教的转折时期,《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 重申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反思唱歌教学,把唱歌单一的教授法转向多维的教学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层面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直至2000年唱歌教学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1](P172),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实质性实践音乐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2001年演唱教学以“培养以审美为中心,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P3)为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标志着中国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与推进。

[参考文献][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中国近现代学习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下一篇:女人四十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