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2-09-21 06:04:54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摘要: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是指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对多个典型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分阶段集中时间交替学习并进行固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在新形势下的递延与创新,是职场化教学的具体的体现形式。

关键词: 顶岗体验;工学交替;职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66-02

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对于我们教育工作来讲,积极探索并实践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任重而道远。[1]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是与高等职业院校合理定位相一致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职场化教育建立了一种把学校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起点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求学期间置身于职场,接受专业培养和训练,为日后学生顺利地步入职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1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效果的存在较大的差距以我们学院的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为例,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内和国际纺织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能胜任纤维、纱线、面料和成衣的检测检验、产品开发、跟单与营销等关键核心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传统的的2.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后就业。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前2.5年)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便到企业去参观也是走马观花;而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后0.5年)大多数同学也只能在一两个简单岗位(如运转、跟班检修等)的工作,然后返校做毕业答辩。

从上述安排中不难看出,学生在上学期间对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的几个核心技术岗位的认知可谓少之又少,毕业后又怎么能尽快上岗呢?同学们在校学习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却较少得到在真正的核心工作岗位实践的机会,在毕业时根本不具在备职场从业能力,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实际培养效果与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是脱节的。

1.2 以“工学交替”的名义简单化的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有些高职学校,出于各种缘由以“工学交替”的名义把学生带到企业后就不管了,而且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并无多大关联。[3]据了解:有的学校安排学生在包装流水线上做工,有的在保安公司长时间做安保,甚至在酒店、酒吧做服务员。由于学校管理松散,企业方面又少人过问,很多学生的实习生活一团糟,通宵上网、打牌、旷工甚至参与社会上的传销活动等现象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学校渎职行为典型案例。

2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2.1 体现职业教育“就业为本”主要特征轮岗体验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根据每个专业职业岗位(群)需求而精选3~6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其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将教学内容分为对应教学模块,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2.2 注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高职教育要体现“三个相匹配”,即:教育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匹配;培养质量与职业能力相匹配。[4]初级目标:在本行业顺利就业;中级目标:以顺利就业为平台和依托,成为所在企业关键性的工作岗位的骨干;高级目标:成为业内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或技术能手,在业内获得较高的薪酬。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下,学校不仅重视学生就业率这一就业的“量”的指标,而且重视学生在行业内从事本专业的就业“质”的指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也是“职场化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质取胜”的特性。

2.3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运行模式该模式有大小循环之分,大循环是指是根据岗位群的工作难易程度和教学计划的前后顺序将学习过程分为一、二、三、四……等多个模块,并精选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小循环将每个专业的学生分为A、B等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个小组。如果A组按照模块一在校学习2~3个月,则B组则根据所联系企业的的岗位需求情况分为若干个小组到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顶岗体验,学生在顶岗体验期间,可根据劳动贡献的的大小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节点一到,A、B两组交换场地,等完成一个小循环后进入到模块二。以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为例,我们精选了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棉花检测实验室、面料质量检测实验室、潍坊蓝天纺织公司的纱线检测室、上海华实检品公司的成衣检测流水线以及进出口公司等多个单位为长期合作伙伴,让同学们轮流分批到相关岗位定岗体验1~3个月,在体验期间有专业指导教师跟踪辅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

3.1 营造贯穿始终、辐射全方位的职业化教学氛围学生进入大学即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把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要加大力度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大力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实践、素质拓展比例适度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树立敬业爱岗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内部环境:软环境――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教学氛围;硬环境――职场化的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室、教学工厂、科研机构等。

外部环境:协调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外部环境。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3.2 突破学生校外实践南瓶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但在执行过程中,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因此,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轮岗体验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学校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全方位的培养企业急需的优质人才;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循环式的运行模式又为企业提供了相对较为固定的人力资源,可以减少企业的用工和培养成本;学生则是既真实体验了多个典型工作岗位,较为全面地培养了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获得了一定的报酬;老师在带学生到企业顶岗体验期间,不仅学习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也为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可谓是实现了“多赢”。

3.3 实现无缝对接,提升高职就业质量轮岗体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了实践技能,缩短了学生向职员转化的适应期,接近了零距离实现目标。

4轮岗体验教学模式的的实践效果及保障机制

4.1 教育改革创新大势所趋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初步实践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学生一致反映这种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较以前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更好。学校与合作企业也觉得彼此更容易协调,教师和企业人员也都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同时,也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校外专家的肯定。当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继续探索也许还会遇到其他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轮岗体验”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一定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4.2 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要推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思想必须先行,思想认识必须到位。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同时,要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应该在制度层面上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内容,[5]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不仅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有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

5结语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体验相结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与职场实现无缝对接,培养具有既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的前瞻性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宋明伟,史文雅,高峰.“基于以岗导学培养模式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0,(14).

[3]李晚成,生朱岳.“工学交替”好事没办好[J].江西日报2008.1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02.10.

[5]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上一篇: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定位与作用 下一篇:关于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评指标体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