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研究中所凸显的问题

时间:2022-09-21 03:54:06

现实中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研究中所凸显的问题

摘 要:从音乐存在方式角度来看,音乐理论方面的起源来自于音乐人类学理论、西方传统哲学、近代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个体系的的出发点都有所侧重,对待音乐的存在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例如音乐中出现的个性问题,音乐存在的特殊性原因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美学;哲学;人类学;人类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91-01

从音乐存在方式角度来看,音乐理论方面的起源来自于音乐人类学理论、西方传统哲学、近代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个体系的的出发点都有所侧重,对待音乐的存在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例如音乐中出现的个性问题,音乐存在的特殊性原因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来论证音乐存在的方式。。

一、西方传统哲学体系

西方传统哲学就是被后现代主义概括为“罗格斯中心主义”的本质主义哲学观。也被称为理性中心主义。其特征是“形而上学、二值逻辑、深度模式、宏大体系、普遍性、确定性、非历史性、人工性。它先验认定宇宙是有序的,各类事物都有各自的一个恒定的本质;本质是相对现象而言的,现象是变化的,而本质是不变的。它相信人们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能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当然,这种概括和分析的事实性与合理性仍有可商榷的地方。把音乐存在方式理解为人之存在方式的观点,首先认为音乐具有确定的本质,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知问题,必须先回答“音乐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才能解决或回答不同音乐现象之所以这样存在的根本原因,探寻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本质。这一观点是先回答音乐为何?然后再回答音乐如何?

但从分析中认为,在人与音乐存在方式的定性分析中有“是什么”的结论,有“不是什么”的断言,而“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并不是很充分。这里的不充分是指分析多停留在抽象推理、判断上面,没有涉及音乐存在方式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有只要逻辑而不要历史的嫌疑,所论述的只是抽象的存在于音乐本体,而非客观真实具体存在的音乐事物。

二、音乐人类学理论体系

音乐人类学理论体系研究的目标在于研究以文化在特定人群中的观念、感性体验、心理变化等方面的个性化。它包括文化存在的多方面因素,如民族、族群、个体、语言、历史发展、审美趣味、习俗、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价值观念、社会形态、行为方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流变、融合等等。其研究路径仍然是按梅里亚姆所确定的“声音―概念一行为”的经典模式来进行的。所谓音乐存在方式的“三要素“以及“意、象、言”的观点,就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借鉴。不能把不同音乐文化存在之间的差异性也即特殊性作为普遍性来认识,也不能把不同音乐文化存在之间的;共同性作为特殊性来看待。它所要解答的问题是不同情况下音乐本身存在的本质、存在模式、实际意义与现实价值。而不能定性适合于所有形态音乐文化存在的本质,更不具备抽象的“音乐是什么”的本质阐述。这只是自然思维,也就是逻辑实证主义思维方式。哲学思维也即辩证思维,它关心现实是什么,但不以此为目的,而更关心现实将转化为什么?这一研究以回答不同人的音乐文化如何存在、如何显现意义和价值等问题为关键词。

三、近代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体系

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体系研究的目的在于音乐实践活动的具体细致化分工,以音乐主体活动在定性的情况下,研究音乐作品中的存在的音乐美学体系。它从音乐作品创作开始、到音乐的表演、以及对作品的欣赏三个环节进行对于音乐本身存在的本质、存在模式、实际意义与现实价值。关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其理论基础就来源于这一研究体系。但把音乐本体理解为音乐作品,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本体观是具体音乐现象,而哲学(美学)的本体观应该是本质。

目前,我们无法回避音乐美学在现实研究中所凸显的具体问题,即面对现实音乐文化生活的三种失语症:面对丰厚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失语状态;面对现代音乐汹涌潮流的失语状态;面对流行音乐和学校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失语状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当下的音乐美学研究,不但在音乐美学的本质问题――存在方式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对现实音乐文化生活的理论支撑方面,显得无助和无奈,处在一种相对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对该问题在音乐哲学(美学)层面的回答是必须的。反本质主义的盛行是否意味着应该放弃对事物本质的追问,而只在现象中对其是如何加以描述(人在哪里?人的本质存在是什么?人也同物一样只在地球上游荡吗?人是否还应该有自为存在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与认识的重要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 张霞.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思考[J]. 黄河之声,2013(04).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杨相勇. 钢琴教学中“谱、法、乐”辨证教学观初探[J]. 钢琴艺术,2003(01).

[5]郑慧玲. 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理论在豫剧中的表现[J]. 大众文艺,2012(16).

上一篇:哈贝马斯的交际理论在文化族群间交际的体现 下一篇:演唱时的口腔状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