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影响

时间:2022-09-20 05:56:21

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影响

[摘要] 伴随着我国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有学者据此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导致了这一比重的下降。本文首先拓宽了研究视角,选择了从劳动者就业与报酬这两个方面来看待劳动者福利的增损,而不是简单地以工资涨跌来衡量劳动者福利水平的变化,并定义用以衡量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为劳动者收入比例。其次本文通过放松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或者存在新增劳动力情形下,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福利的影响。理论分析的结论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干扰了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工资的提高,使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者福利的改善形式发生了变化,贸易通过促进就业的增长来提高劳动者收入比例。最后本文以制造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做实证分析,检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我国贸易自由化的确促进了劳动者收入比例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来自于就业人数的扩张,而非工资的大幅提高。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制造业 劳动者就业与报酬 劳动者收入比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进展。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的GDP快速增长,我国劳动者报酬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贸易使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而使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进而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也就是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丰裕要素劳动力报酬应该提高而资本报酬下降,可近十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却持续下降。这使得不少学者开始质疑贸易自由化的作用,贸易究竟能否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如果可以,那为什么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与S-S定理所述的不一致呢?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对外贸易的开展会导致了劳动者收入的下降,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着从理论上说明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影响,并以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加以检验。

二、文献回顾

古典的贸易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在阐述自由贸易作用的时候,都以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假设条件,将要素的数量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贸易后要素会在部门间自由流动,从而贸易自由化只可能引起要素配置的变动与要素价格的涨跌,而不会就业的变化,因而这些研究只关注贸易后要素价格的变动。Stolper-Samuelson(1941) 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指出对外贸易会带来一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并引起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S-S定理是基于劳动力可充分就业这个假设所展开的分析,而事实上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实现充分就业,劳动力的数量也并非是衡定不变的。为更好地分析贸易自由化后,一国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变动,经济学家们把劳动要素数量可变性纳入了分析模型;同时,取消了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假设。Rybczynski(1955)认为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两种中的一种要素数量增加,那么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增加而另一种产品的产出减少。如果增加的是劳动力要素,那么贸易自由化的结果虽然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变化,但是会促进新增劳动力实现就业。Dombusch,Fische和 Samuelson(1977)考察了要素数量变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若一国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要素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的相对报酬下降,但是对于总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得到了提高,这是由就业的增加所带来。

贸易自由化究竟对我国劳动者报酬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现有的一些文献虽有不同角度的探讨,但却未能做出全面的、系统的和富有逻辑的解答,本文在分析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就业与报酬影响的时候,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纳入分析框架。从而为中国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的选择行为提供一个有别于传统角度的解释。

三、贸易自由化影响劳动者就业、报酬的理论分析

本章首先回顾贸易自由化影响劳动者就业、报酬的一般模式即S-S定理。继而本文针对我国要素市场的特征寻找一个贸易自由化影响劳动者就业、报酬的特殊模式,用以正确描述我国贸易自由化与劳动者就业、报酬之间存在的关系。

1.贸易自由化影响劳动者报酬、就业的一般模式――S-S模型

根据H-O定理,对外贸易会使本国较为便宜的产品受到国外较高价格的刺激而大量出口,从而价格上涨;本国较高价格的产品受到国外较低价格的冲击而价格下跌。继而S-S阐述了贸易自由化对要素价格的作用机制,它认为贸易自由化首先引起出口产品价格上升,继而导致该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2.贸易自由化影响劳动者就业、报酬的特殊模式

古典贸易理论是以不变的要素禀赋并且假定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为前提而做出的分析。这样的分析不仅会夸大贸易自由化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与现实情况产生脱节,而且又看不到贸易自由化对要素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即贸易自由化还有可能带来就业效应。因而我们在寻找贸易自由化影响劳动者就业、报酬的特殊模式的时候,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上述假设条件做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从而提高新模式对我国的解释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特征是新的劳动力不断增长,而且劳动力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失业现象较为严重。据此我们逐一分析劳动力存在失业假设条件下贸易自由化的就业与工资效应和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假设条件下贸易自由化的就业与工资效应。

(1)劳动力存在失业假设条件下贸易自由化的就业与工资效应

由于我国是劳动力大国,一方面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得不到安置;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城镇劳动力失业大范围存在。在这种存在失业的经济体中,贸易自由化又将对劳动者就业与报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建立要素充分利用条件下的埃奇沃斯盒OXLOMK,X和M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它们又分别是这个国家的出口与进口产品;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与资本要素。OXOM曲线是一条生产契约线,E点为贸易展开前的均衡点,F点为贸易开展后的均衡点,相比E点,F点处生产X和M产品的资本劳动比都上升了,即K/L上升了提高了,意味着贸易后该国资本要素增加了,而劳动力相对变少了,这会引起资本要素的收益下降,劳动力的工资会上升。现我们假定劳动市场上存在失业,只需添加一条新的生产契约线OXOM'。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人数用 LL'的距离表示。贸易自由化之前,生产的均衡点位于E点;贸易自由化之后,劳动密集产品X的生产将扩大,从而使得原先失业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生产契约线从OXOM扩展到OXOM',新的生产均衡点运动到了点G。在G处,M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也即资本/劳动力的比例与F点一样,而由于X产品吸收了较多的失业劳动力,因而要素的投入比低于F点但高于E点。从劳动力的价格来看,G点的报酬相比E点要来得高,但是小于F点。可见,自由贸易在失业情形下对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作用并不是很显著,但是贸易在这里最主要的贡献是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失业者在现有的工资水平或者略有上涨的工资水平上实现了就业。

(2)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假设条件下贸易自由化的就业与工资效应

S-S定理固定了要素的数量,如果放松要素数量恒定的条件,贸易自由化又将对劳动力的报酬与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在图1的基础上,做略微的改动。

LL'部分是新增的劳动力供给,OXOM'是新的生产契约线。E、F点分别代表要素禀赋不变条件下贸易前后的生产均衡点。若这是一个小国,贸易自由化之后劳动力供给增加,增量为LL',则该国的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报酬保持不变,新的生产均衡点位于OXF的延长线上的某一点,可以令它在G点处。但是如果这是一个大国(如我国),该国若想维持原有的产品价格,维持原有的要素价格水平,那么必定会使部分劳动者失业。即使是将全部的资源投入到X部门,即新的生产点将移到D点,此时的失业人口为DOM'的距离;该国若希望所有的劳动力实现就业,则新的生产点只能设在OM'处,也即该国将所有要素用于X产品的生产,那么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将比F处低。据此我们得出结论,一国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将会给要素价格带来负面的影响,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力价格降低的同时也会促进新增劳动力的就业。

四、实证分析

本文旨在研究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者报酬的影响,而我国的贸易主要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较低,因此选择制造业的劳动者报酬作为研究的对象。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参照《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制造业的分类,整理、归纳出20个细分行业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1999―2008年这20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消除异方差和单位的影响,对所涉及数据取自然对数处理。考虑到各解释变量对劳动报酬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本文采用最常用的固定系数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1)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标

贸易自由化的以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在实证分析时采用对外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额对贸易自由化程度进行度量,用字母分别表示为TD、IM、EX。

(2)劳动者就业、报酬的衡量指标

在劳动力增长或存在失业的情形下,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在某劳动力增长过快或失业过于严重的情形下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劳动力报酬的下降。如果我们仅选取劳动者的工资变化来衡量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福利的影响这是极其片面的。在此我们选取 “劳动者收入比例”来衡量劳动者的就业与报酬。也即各行业劳动者报酬总额占该行业增加值的比值,用字母Sl表示。

2.模型的构建

我们借助成本函数来构建实证的方程,因为在长期企业可以依据产品价格、要素价格来调整他们投入的要素数量,以实现成本的最低。在此我们借鉴Diewert(1974) 的超越对数函数形式表示成本函数,其方程如下:

事实上,也即我们上文所讲的劳动者收入比例Sl。

所以式子进一步改写成

在此我们研究的是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收入比例的影响,因而将产出Y替代成对外贸易总额或者进出口贸易额。同时考虑到利率r受我国国家宏观调控程度较高变动性较强,实证分析时虽克服了这个难点,采用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作为r的值,但是lnr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将它剔除。最终的回归方程又加入了两个新的变量,即劳动生产率(用PD代表)和劳均资本(用PC代表)。前者我们用制造业细分部门的工业增加值与该部门劳动者人数比来衡量,全部数据取自于《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相关各年;后者我们用制造业各细分部门的资本存量与劳动者人数比来衡量,全部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相关各年。

最终的实证方程我们确定为:

3.实证结果

表1是对于我国制造业20个细分部门劳动者收入比例的实证结果。在模型1-3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各细分部门劳动者工资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即Sl与劳动者工资w的相关系数为正,但是相关系数极小,也就是说工资的变动仅能引起劳动者收入比例小幅的提高。Sl与对外贸易总额(TD)、出口贸易额(EX)之间的相关系数也为正数,但是进口贸易额(IM)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TD对Sl的作用系数为0.829, EX与Sl的相关系数为1.345,因而对外贸易更加显著地促进劳动者收入比例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对Sl的影响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工业增加值的提高,但是由于劳动市场的刚性供给,劳动者的工资并不会得到上涨。劳动资本与Sl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劳均资本的提高也无益于Sl的提高,这可能是由于资本存量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工业增加值流向资本,为资本带来更丰厚的回报,从而相对降低劳动者收入比例。

这一实证结果表明了,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各细分部门出口贸易的扩大更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收入比例,而且这样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贸易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通过显著提高劳动者工资表现出来,因为工资提高仅能引起劳动者收入比例小幅提高。

五、结论与政策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导致了这一比例的下降。由于我国一些外生因素的存在,使得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一般作用机制在我国并不奏效,但这并不等于说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的就业与报酬没有积极作用。实际上由于我国要素市场的特殊性,导致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者福利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改变。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大量失业劳动力以及新增劳动力的存在,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者福利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扩大了就业人数,而非表现在提高劳动者工资上。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与措施。

1.继续坚定不行移地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导致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福利的改善形式发生了变化,贸易自由化在我国并非如S-S所言的会大大提高充裕要素即劳动力的报酬,而是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失业的和新增的劳动力实现就业。自由贸易符合我国的利益,只要在对外贸易中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贸易自由化最终是有利于增进和改善劳动者福利的。

2.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准入门槛

我国劳动力的总量巨大,新增劳动力规模庞大。可以看到过高的劳动参与率会加剧就业竞争导致工资维持在较低水平而不上涨。因而适当拔高劳动力的准入门槛,对初次就业的劳动者推行强制性准入资格制度,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在技能储备上都要实行严格把控。唯有如此,才能控制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参与率,才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进入良性竞争。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吸收剩余劳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农业从业人员剩余过多,工业就业比重提升空间很有限,而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过多的劳动力涌入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导致工业经济部门的就业已经饱和直至出现多余,这干扰了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工资的正常提升。因而我们应当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更好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璋.开放程度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以中国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3(2):38-44.

[2]赵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收入差距[J].世界经济文汇,2003(4):55-69.

[3]姜磊.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7):7-12.

[5]赵俊康.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与国民福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40-43.

[6]范云芳.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要素收益分析―――以中美贸易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5):20-23.

[7]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7-529页。

[8] Fischer,R.The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after Trade Liber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6(2):555- 579.

[9]Neary,J.Peter. Dynamic Stability and the Theory of Factor-Market Distor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4):671-682.

[10] Tadeusz,Rybczynski :“Factor Endowment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Economica,Vol.22,pp.36-41.

[11] Dornbusch,Rudige,,Stanley Fischer, and Paul A. Samuelson(1977)“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5), 23-39.

[12] Jones,R. w.:“A Three Factor Model in Theory, Trade and History”,in J. Bhagwati et.al.(eds.),Trade,,Balance of Payments and Growth,pp.3-21,Amsterdam: North-Holland,1971.

[13]Traca,Daniel A.(2004):“Trade liberalization, labour mobility and wa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un2004,Vol.13 Issue 2, pp111-136,26p.

[14]Wood Adrian:“How Trade Hurt Unskilled Worker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9,No.3,1995,pp.57-80.

上一篇:猪肉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及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