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及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24 04:51:01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及现状分析

风险投资进入中国已经十几年了。十几年中,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前进步伐是十分缓慢的。回顾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在潮起潮落的不同时期,风险投资的退出一直是投资机构、高科技企业、政府、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退出是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成功退出的风险投资项目无法给投资人带来有效的回报,创业团队和管理层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创投资金也不能有效地循环。

目前在中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发行(IPO)、股权转让、风险企业清算三种。本文将对以上三种退出方式在我国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分析

1. 首次公开发行退出(IPO)

首次公开发行(IPO)退出是指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对风险企业进行包装指导,帮助加快完善其符合挂牌上市条件,一旦成功上市后风险资本便得以顺利退出。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可以分为主板上市、二板上市和曲线上市。IPO通常是风险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IPO可以使风险资本家持有的不可流通的股份转变为上市公司股票,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而且这种方式的收益性普遍较高;IPO是金融市场对该公司生产业绩的一种确认,而且这种方式保持了公司的独立性,还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以及保持持续的融资渠道。根据美国的调查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的风险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公开上市退出,最高投资回报率达700%左右。因此,首次公开上市退出被认为是最佳的退出方式。

2. 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是指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他人,使他人成为公司股东的民事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股东行使股权经常而普遍的方式,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通过法定方式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

由于中国特殊的法律政策环境限制,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实现退出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这类产权交易模式比较适合企业所处行业比较朝阳、企业成长性较好且具有一定盈利规模,但因种种原因不够上市要求和条件、或在二年之内无法尽快上市的被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可以通过投资机构自有的渠道完成,如促成不同投资机构之间的股权转让,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收购和兼并部门完成。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战略投资人和上市公司愿意收购中国境内的企业,无论是以内资方式还是外资方式的股权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变现。

3. 清算退出

清算退出是针对投资失败项目的一种退出方式。风险投资公司对所投资的项目前景堪忧,或者所投资企业面临较大亏损,经过治理但成效不大,这时风险投资公司为了资金回笼而不得不做出的退出选择。

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失败率相当高。对于风险资本家来说,一旦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经营失败,就不得不采用此种方式退出。尽管采用清算退出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毕竟还能收回一部分投资,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果断实施,否则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现状分析

1.首次公开发行(IPO)退出的现状分析

(1) 我国主板市场不是风险投资理想的退出之地

从风险投资行业自身的特点来讲,因为其投资的行业极具成长性和风险性,大部分属于朝阳行业和新兴行业,正是因为极具成长性,所以目前的发展规模和运作模式还相当不成熟,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帮其经营发展。而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多是原国有改制企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周期性行业,有一定的垄断性,并且规模极其庞大,而这些公司因为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其上市必然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有部分不良资产的话,政府会帮其打包、分离出来,帮助其成功的上市。所以无论从资产规模、发展模式、还是官方背景来讲,这些被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公司极难有在A股主板上市的机会。

(2)风险投资可选择在我国二板市场退出

我国二板市场指的是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

2004年深圳交易所推出了中小板市场,但这个中小板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中国的中小板市场是为中小企业融资而设立的,显然不属于主板市场,与创业板有类似之处,它的诞生有着明显的“准创业板”过渡性质。就当前的中小板市场而言,也并不是说没有风险投资企业成功上市。在2006年7月,IDG投资的远光软件登陆深圳证交所中小企业板,成为IDG试水将投资企业从国内资本市场退出的第一单。该股在上市交易首日即上涨127%,IDG斩获颇丰。

真正的二板市场应该是创业板市场,也有的国家叫自动报价市场、自动柜台交易市场、高科技板证券市场等,它是专门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快速成长的企业而设立的证券融资市场。

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正式启动。中国创业板市场相对于海外市场而言,中国创业板上市条件比较严格,要求有盈利,具备一定的规模,主营业务突出鲜明;对发行人公司治理要求从严,有利于创业企业的持续发展等要求;并且发行人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

虽然中国的创业板不专为风险投资退出而设立,但它是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从原有公司退出以便进入新一轮高科技项目投资的重要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在创业板28家首批公司中,有私募股权基金或风险投资资金进驻的达20家。尽管创业板公司破发的不在少数,但这些上市公司都没有跌破发行价,VC/PE的账面盈利非常丰厚。如深圳市创新投资共有2000万元人民币分两笔投资于网宿科技,仅按发行价计算,回报就高达5.54倍;达晨创投两笔资金投资于亿纬锂能和爱尔眼科,分别获得超过7倍和10倍的回报。风投由于不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其性质决定了盈利是其唯一的目的。在2011年11月,一年的解禁期满时,也正好是这些风险投资抽身而退的的时候,高回报的套现机会来临了,将纸上富贵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其最好的选择。套现资金又可以投资其他的企业,风险投资从而上演鸡生蛋、蛋孵鸡、鸡再生蛋的财富故事。

(3)风险投资可选择借壳上市或到海外上市退出

首次公开上市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无疑是最好的退出方式。但是如果由于在资本、规模达不到上市条件而无法正面上市就可以选择曲线上市,即通过借壳上市和赴海外市场上市。

借壳上市可以通过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买壳达到上市的目的。在中国借壳上市可谓是中国资本的一大特色,由于A股主板市场不是直接退市,有些亏损企业会由于业绩亏损遭受风险提示甚至暂停上市,他们这些宝贵而有限的壳资源就成了香饽饽,这就给借壳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风险投资的一些公司即通过收购A股市场上ST和*ST上市公司的资产,控制上市公司,然后将拟上市企业的优良资产注入,从而间接的实现风险投资在A股市场的退出。但是这种方法往往花费的代价比较高,通常其收购的公司资产都是不良资产,这会拖累收购公司的资产结构,使负债增加。同时也要面对收购后的资源、人员、帐目的整合,整个整合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如果处置不当的话会严重的影响收购公司的经营业绩,严重的话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而在国外买壳所需条件比较苛刻,再加之上市比较简单,壳资源也就不那么值钱,所以借壳上市在国外不是很普遍。

海外市场上市是目前在华风险投资退出最常用的方式。在华风险投资公司往往会选择赴香港、新加坡、美国及其周边的创业板市场上市,因为国外的二板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退出相对简单,市场也比较成熟。例如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及凯利板的上市规则均规定,创投资金在IPO时出售的股份价值不得超过其当初的投资成本,至于剩余股份,主板及凯利板的锁定期分别为6个月及12个月,这样既保证了现有股东的利益,也避免了创投资金在IPO之后迟迟无法退出。在1999年,IDG创投以120万美元投入百度,获得4.9%的股份。2005年8月,百度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时,股价疯涨至最高每股150美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IDG将能赚回约1亿美元的利润。

虽然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市门槛较低,但中国国内公司赴美和赴港上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是需要的时间周期相当长,中国国内的公司赴外国上市肯定没有在本国上市那么方便,毕竟是涉及国际性的融资,其要求和程序也是相当繁琐和复杂的。如果遇到法律纠纷,将是十分麻烦的,搞不好的话会造成进退两难的境地。

2.股权转让推出方式的现状分析

股权转让的方式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在中国实行仍然有很大的障碍。

原因如下:

(1)交易市场不发达。我国企业产权交易主要是在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完成的。这些地方性证券市场由各地方政府所建立,设立的初衷是让其取代政府的职能,以市场方式盘活资产存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但由于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既无法律依据,又无经验可借鉴,从而使产权交易机构的发展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并引发了许多问题:产权交易形不成市场,到产权交易机构登记挂牌的往往只是产权出售方,而无受让方或受让方极少;产权交易机构大多隶属各地不同的行政部门,在实际产权交易中,往往遇到来自其他行政部门的强大阻力,而且往往借助行政力量来促成双方达成协议;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交易机构的领导大多还是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而无市场压力和创新主动性。为此,政府于1998年4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市场的通知》,下令原则上关闭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中小企业无法再进行产权的交易买卖,因而风险企业试图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出售股权来实现退出的途径是十分困难的。。

(2)法律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而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公司法》、《证券法》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五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自由转让出资的条款对风险投资的退出形成障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关于发起人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的条款,也对风险投资的退出形成障碍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关于公司不得回购本公司股票的规定,也对管理层收购方式的退出构成阻力;而有关证券法规中关于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也是一个现实的障碍。

(3)清算退出的现状分析

实际上目前在我国出现清算退出的状况还是很少的,倒不是因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好,而是因为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实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时间很短,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专家们对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点认识不足。尽管当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清算退出时已经确定会亏损,但并不是想退出就可以随便退出的。因为目前我国对风险企业的清算破产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即使风险投资公司自己想退出也无法可依,对于政府监管来说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尴尬。目前的《企业破产法》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破产,而对其他企业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破产程序,显然是不利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还是主要以IPO作为主要退出方式,这也是中国目前比较成熟的方式。当然,风险企业可尝试一些新的退出方式的选择,例如风险投资可以发行一些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可使投资者既获得固定利息,又可在企业上市时转换为股票收取股息红利、买卖收益,能较好地解决不对称信息下的契约形式和风险企业的控制问题。这种方式在国外很普遍,在中国也有发展的环境及需求。这种方式对中国不健全、不成熟的股市冲击很小,对投资者吸引力大,且出售价格高、流动性好,是中国目前情况下风险投资资金退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讨。但是在由于法律、机制和操作等方面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实践论证。

总之,对于国家来说,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会提升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使风险投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扶持和发展相当一部分有潜力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这对经济的发展是相当利的。因此我国要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健全的退出机制,这样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

上一篇: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影响 下一篇: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私募股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