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化辐射能力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09-20 02:14:20

地方高校文化辐射能力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高校是当下新型文化的传播最重要基地之一,其本身具有特定的文化辐射能。在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家及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对古老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对国外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引用,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是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高校文化辐射能力的各种培育以及传播手段,最为文化继承,传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由此看来,各大高校应自觉做好对优秀文化辐射能力的发挥、应用。然而,如何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优势,培育本地高校的文化辐射能力成为今天各地文化建设和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一要培育文化的引领能力,要积极走近地方文化,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努力引领地方文化;第二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能力。地方政府要在条件具备的城区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将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注入新内涵。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产学研为载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信阳;地方高校;文化辐射;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大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机构”[1]。地方大学不仅应该是某一特定区域精神文化的标志品牌,而且还应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这些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今天的文化改革的大潮中,高校的相对封闭和独立,使得我们的地方高校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文化产业的辐射比较被动,融合不够。要么沾不上边,要么沦为敲边鼓、跑龙套角色,这和我们地方高校的地位是不相称的。“高校是一个地区文化的中心,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2]。各地方高校要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辐射,更好为推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文化引领能力的培育

1.积极走进地方文化

地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科研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其在整体的办学模式上最不适宜强调高深学问、重视自由自治,而是应该侧重于强调社区服务和现实服务。因此,地方大学办学宗旨要以要突出地方文化的特色个性,挖掘、提升地方文化特色,为最主要校园文化,大打地方牌。在走进地方文化方面应着力于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地方高校人文优势,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保护。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高校协同政府有关部门,构建健全的文化组织机构,从而能够确保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科学性、规范化的有效的保护。

然后是国家政府设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大肆鼓励支持高校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参与能存文化基本阵营的构建,首先第一步就必须要对零散的农村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对农村文化、科技进行统筹整理,对体育运动以及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地进行规模化的建设以及综合利用,注重于对农村零散的文化设施的重复性建设以及极低的使用效率等各种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逐一解决,使其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进而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尽最大程度的将乡镇文化改造建立成一个各项文化设施齐全的文化服务中心。各大高校可开展文化对口支援以及长期性的农村文化帮扶活动等工作,和各乡镇、村落之间构建一个“一对一”形式的文化站点,渐渐的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农村文化帮扶工作,转变、提升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文化共建工作,从而能够有效带动基层自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在参与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培养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坚持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吸引有文化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到农村文化构建战线中去工作,从而为农村文化的发展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分期分批的对乡镇文化骨干进行专业课程的培训,尽最大能力去培养、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以及团队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三是可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或才艺比赛活动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评判、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文艺优秀作品以及文化创作的人才。四是大力开展对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坚持持证上岗,促进农村文化队伍水平的提高。

积极参与新农村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内容构建。各大地方高校可大力发挥其优秀文化人才和智力等多方优势,帮扶、协助农村文化发展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而加快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加强对农户或民营经济组织组织、创建的文化大院,乡村文化室以及图书馆等各种文化产业的构建,通过市场经济化的手段展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镇、村文化交流活动,逐步的形成以国家政府为主导核心,多种文化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农村文化发展格局。

2.深入研究地方文化

地方大学研究地方文化,领域广泛,资源丰富。不仅可以从事人文研究,大量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吸取合理的营养成分,为大学优秀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源泉,同时也为地方决策发挥其有效的资政功能;还可以从事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从而能够有效的为地方社会的前沿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正确的决策手段,充分发挥其智囊团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帮助解决城乡、村生态环境以及各种需要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各地方大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努力争取到地方政府的财政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构建成一个下联地方城乡社会,外联高层研究机构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可根据社会的需求,高校进行定期性的科研项目公布,组织各方研究力量进行联合性攻关,共同为地方文化决策做出应有的服务和贡献,同时还需为研究地方文化创造、建立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给予其充分的时间保障,充足的财政扶持,优先的进修机会,以及感情上的勉励。总而言之,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为推进地方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显著的成效,做出应有的扶持政策和力量资源。

3.努力引领地方文化

地方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犯问换的最主要阵地之一,它具有雄厚的优秀师资的资源优势,应该自觉的以自身的高程度文化知识和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领导作用,以及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使命感。同时地方大学是知识分子的集中场所,应该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地方文化的领跑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专家以及学者的作用,利用其社会有效的影响例,以及教育宣传场地的资源,应自觉性的参与到地方各个学术论坛、讲坛中去,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文化创作等文化插播活动。

同时因其地方高校位置超脱、知识密集、联系广泛、渠道畅通,具有反映社情民意的独特优势;高校工作的统战特色、民主协商特色,为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了便捷渠道;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民意资源和文史资源,是文化引领工作取之不尽的“富矿”。

一是抓“重点”,围绕党政工作重点,特别是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情况及其反映。

二是抓“热点”,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是抓“冷点”,反映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能力的培育

“大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体现在大学具有向心力和辐射力的双重作用。”大学是先进文化的播种机,其自身具备的多种丰富优秀文化资源自优秀问换创作者,它担负着正确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使命;大学是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的照明灯,通过丰富群众文化内容、创新群众文化形式、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用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弘扬真善美,努力促进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创造性地引领群众文化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3]。是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高校凝聚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技术资源优势,对文化的开发和创作有着巨大的资源基础及发展潜能。

大学正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相关领域中先进的实验和教学平台,凝聚了一批一流的人才,在不断创造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流的创新人才。对企业而言,大学既是解决重大应用性问题的依靠,是获取科学研究成果的源泉,更是高技能劳动力的供应者。大学对于企业具有吸附力,大学周围容易聚集起与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的雏形。与此同时,大学始终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看作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样,既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成功转化,也直接推动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既有外在要求也有内在愿望去寻求自身生产功能的开发,发展与产业的关系,从产业演进的实际需求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前进的目标,同时也为满足人民大众对日益更新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先进文化的消费需求提供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

1.在条件具备的城区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将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注入新内涵。城区是“形”,校区是“魂”,而园区则是经络,是介质。当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真正形成整体,达到“形”、“神”、“魂”的统一,将可以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的综合效用最大化。

2.以产学研为载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使地方高校的发展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完善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与政府合作平台、高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等多种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技术难题攻关,共建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创新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公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形式,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寻求政府支持、引入互动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建立高校、政府、社会三者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保证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

3.以职业教育为抓手,把高素质劳动力培养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解密结合。

首先,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多年以来,地方农业类和涉农高职院校注重面对农民、面向农户、面朝科技,直接服务农业生产,成为支撑“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其次,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异军突起,其高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地方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培养大批紧缺人才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有效缓解了制约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助力地县城市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县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呈现均衡发展的高职院校布局,为地县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2010(02).

[2]韩梅.高校应努力发挥文化辐射功能[J].光明日报,2011(02).

[3]张旭东.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创新相关问题论略[J].北方论丛,2009(05).

作者简介:李 超(1971-),女,河南淮滨人,中文专业副教授,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书记。主要从事文化学、写作学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文化旅游形象创意与宣传片制作策略研究》(教科技[2012] 114·12B790028)成果一部分。

上一篇:价值工程与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联想 下一篇: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