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时间:2022-09-20 10:19:34

反思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长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1 为活动而活动

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然而,有一些活动与教学明显无关,在教师认为,好像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很少考虑该项活动究竟与该课的教学有多大的关系,而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的参与作用。活动不是不搞,要有个量的控制,更要因“课”而异,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或围绕教学目标来科学设计。

2 以本为本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向忠于教材,坚持并坚信“以本为本”,因而导致一些教师在课改中依然把教材作为“权威”,视教材为“圣旨”,小心翼翼地按教材的要求去教,唯恐出错。“有时我们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例子’不等于是法律,不等于是圣经、圣旨,教材更是一个‘引子’,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你去学习,引发你去陶冶,引发你去思考。”知名教师窦桂梅说得多好啊:把教材看作“引子”,是对“例子”等教材观的超越,能够极好地体现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3 学生分堆坐就是合作

不少教师一上公开课或观摩课,就将几张课桌拉成一堆,让学生分堆而坐,说是好“合作学习”,难道非要这样才能体现“合作”吗?什么是合作?我想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所谓合作,是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现代汉语词典》)。合作不在于组织形式,而在于合作什么,怎样有效合作。同桌之间,前后同学之间,转一转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来搬去,劳神费力呢?

4 评价的廉价与单一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但是课堂上,我发现评价少,形式也单一,通常是教师简单地对学生作一模糊性的、随意性的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很少很少。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倍受鼓舞。同时,教师还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评价氛围,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以实现平等对话。

5 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许多教师的课设计得很好,可一上起课来却不那么得心应手,效果差不说,还常常完不成任务。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当属“罪魁祸首”。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甚至想闹就闹……有的教师说,这是为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为中心”,体现“自主”。我想,规矩还是要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发展,以及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6 教师知识匮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这一点非常好。不过,有时候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暴露出我们教师知识面的相对狭窄与匮乏,知识内容的陈旧,知识运用的僵化。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较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难免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因此,教师当务之急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当然,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几点。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学会反思,以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更大成绩。

上一篇:注重评改激励 下一篇:简论政治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