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管 防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金融风险

时间:2022-09-20 09:24:43

加强监管 防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金融风险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建立勾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融资平台,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担保公司经营有风险,如不加强对其监管,容易引起区域性金融风险。

担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风险: 监督管理者缺位的风险。《公司法》和其他法规尚未明确完全经营表外业务企业的专门审批、核准机关,形成了金融监管真空。

投资主体风险。目前,多数担保公司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这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人情担保、关系担保等。

出资风险。一是出资额的风险,《公司法》未规定专门从事表外业务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二是出资方式风险,财政出资的担保公司多以实物出资,易形成新的抵贷资产风险。 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一是担保公司专业人员少,二是评估范围小,三是风险防范手段少,四是风险处置预案尚未建立。 表外业务披露的风险。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从事的是表外业务,其发生业务时不纳入到资产负债表中,担保能力的变化能否全面披露,监管部门对此仍无相应的管理办法。

担保业务风险指标体系不完善。

针对以上风险,我们建议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一、中央银行必须承担起对担保公司的监督职责。要定期组织各商业银行集中进行贷后检查,严格核查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依法规避担保责任集中的风险。

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一是应建立股份制公司形式的担保公司,已成立的国有投资为主体的担保公司,国有资本要采取有效途径逐步退出。二是从出资额、出资方式、表内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规范准入门槛,股东出资必须是货币资本,表内资产的运作应以国债为主,坚决不允许担保公司搞实业。

三、努力防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一是要增加专业的资产评估人员,使其达到一定数量;二是要把评估范围扩大到被担保企业的非财务因素、担保企业担保方式、担保范围等方面;三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积极的风险防范体系;四是要完善风险处置手段,针对不同的被担保企业的不同风险状况,确认是否止损、再支持的标准,进而确定是否采取诉讼或是再担保支持的处理手段。

四、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一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每季度向有关业务银行和监管部门报送“三表”,同时披露表外担保业务经营状况。二是建立临时报告制度。明确重大事项范围,对重大事项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向金融监管部门和业务关联银行报告。

五、督促担保公司尽快建立表外担保风险指标体系。一是依据担保对象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有效期等四个参数确定表外担保的风险系数;二是依据被担保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对担保的风险系数加以调整;三是依据《担保法》的保证形式对担保系数加以修正,从而加强对表外或有负债的管理,使表外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上一篇:德法如何应对失业难题 下一篇:外资银行在中小城市贷款出现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