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科技创新的动力综述

时间:2022-09-20 12:31:57

职校科技创新的动力综述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文化动力源泉———以现有两家高职大学科技创新载体为例

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实践来看,近期已有两家高职院成功举办了创业园、科技园科技创新载体。高职院校现已率先获批的两家高职牵头建设的大学科技创新与孵化园区,开启了江苏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的先河,适应了创新性国家建设和科技加速发展趋势,必将带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热潮,开拓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道路,成为高职教育新的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南化院中山科创园、南工院大学科技园所依托的高校均有深厚的行业文化背景,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从而使科技创新有了文化动力。

(一)首家高职科技创业园的文化动力2011年12月,江苏省科技厅审核通过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业园申报文件(苏科高[2011]359号),认定该园为省级科技创业园,园区本着“政校企合作、园校企一体、产学研结合”的方针,构建绿色化工技术中心等五大技术平台,努力建设行业前沿性的孵化器、加速器。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源自于20世纪初叶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科学家侯德榜等人创办的“远东第一大厂”永利硫酸铵厂,该厂在当时属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联合企业,它秉承“科学救国”、“实业报国”的宗旨,开发了“侯氏制碱法”,撰写了《纯碱制造》专著并公开出版,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为世界制碱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该厂提出的“四大信条”企业文化内容包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四大信条迄今仍在天津碱厂、中石化集团南化公司执行,展示了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对于我国重化工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

(二)首家高职大学科技园的文化动力2012年4月,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厅联合发文(苏科函[2012]113号),认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将按照“一园三区、功能互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广泛引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努力建设成为运行机制开放、产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由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黄炎培主张“教育救国”,职业教育要达成“救国”目的,就必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职业教育所包括的农、工、商、家事等,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从事职业劳动不再是低下的劳动,而是神圣的工作,“劳工神圣”,因为人的“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就可以创造财富,造福世界。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黄炎培提倡的办学宗旨迄今仍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着对校园文化的指引作用。我国的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有着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同时,高职院校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行业文化资源构成了高职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最后,随着科技创新观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文化资源也可资利用。总之,高职院校为自身的科技创新挖掘文化资源,不但是必要的,也完全是可能的。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文化动力开发

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的高职院校,发展科技园区,其目的是借助于园区的资源、政策、制度、平台等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实现产业化,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而且通过文化制度革新促进符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出现,为科技创新打开通道。最后,从根本上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则是人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因此,文化的力量借助于科技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技术开发的精神、热情等主观能动性因素,推动科技进步。这些作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文化动力开发的基本途径。

(一)构建促进科技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发展条件以及物质基础,只有文化与其物质基础相适应,才能起到推动科技创新的“反作用”。创新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精神文化因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带着长期的“育人中心”、“中庸式管理”的遗留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从文化的高度确立创新精神的顶层地位,以科技创新园区为基地,推动园区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担负起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的基本功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科创园区中,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法国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研究园等园区,大都建立和形成宽松、优越的人文环境,其中首要的文化因素是创新和创业精神,即鼓励尝试,挑战风险和对失败者的宽容,与创新活动交相作用,产生了良好成效。

(二)在制度层面设计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经过20余年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了部级、省级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势。“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流城市的创新源头之一。在我国,平均每个部级大学科技园内规模都超过了中型企业。”[3]高职院校的大学科技园在层级和规模上稍小于部级大学科技园,例如《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规定:“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达30家以上,为社会提供6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具有边界清晰、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园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场地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并且,大学科技园要建立独立的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因此,能否确立市场化但又能够有效调动园区入孵企业积极性的管理制度,对园区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建立的科创园也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也为科技创新与研发提供了刚性架构。这方面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可以借鉴,例如英国政府倡导专业俱乐部,为高校教师与企业界提供交流信息和合作的场所。美国很多高校的“派生企业公司(academicspinoffirms)由学校科研人员建立,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德国建立了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库等科技情报网络,使企业界和高校的科技成果得以共享。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制度建设中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好顶层设计及其机制和制度运行,才能使高职院校的科技园区发挥后发优势,形成高职特色,发挥出独特作用。

(三)培养园区科技人才的创新文化素质我国已经在经济科技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马克思•韦伯认为,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于“宗教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精神气质培养了一批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守纪律而且能够吃苦、具有奉献精神的劳动力大军以及创业企业家。大学科技园包括高职院校牵头的科技创新园区聚集着大量科技、文化专业人员,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园区来说,提高在园科技人员的创新文化素质,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着直接作用。在对园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上,要根据科技型企业发展需要,扭转以往书斋型学者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创新创业的责任感,形成事业心。按照“手脑并用”的要求,培养科技人员吃苦耐劳的品格,为其创新创业奠定基本素质基础。敢于冒险,突破常规,能够安然顶住市场和开发风险。具有诚实劳动、工作敬业、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做到信誉至上、遵纪守法,提高规则意识。永不满足,反对僵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思维,养成开放的胸怀,抢抓机遇,积极利用园区的信息、经验、技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机制,要善于吸收一切资源加以整合,不断提升创新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和创业活动服务。高职院校师生对科技工作还存在着不自信、不自觉、无用论、表面应付问题,尤其需要加强创新文化素质培育。

(四)依托科创园区打造具有区域品牌优势的文化高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除了要承担起原有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还要主动承担起“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使命,需要通过创新文化系统建设,消解高职科技创新的文化障碍,打造区域创新文化高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文化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职科技工作者思想意识方面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差距很大。二是在科技评价方面缺乏创新导向,多数高职院校将文理科论文、纵横向课题、中高低水平成果混合管理,折算科研分,限制了高职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三是在科技成果方面缺乏转化的有效载体,仅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资金、市场、中试条件等各方面支持,成为纸上专利,难以发挥效用。四是在整个校园文化氛围中缺乏科技创新氛围,甚至还存在着枪打出头鸟的顾虑。由此,需要在科技创新载体、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思想理念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形成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协作开放的科学精神,打破常规、敢冒风险、追求卓越的技术革新精神,以及勇于变革意识、敢于超越、宽容失败的人文关怀,推动高职科技创新工作早见成效。当前,有的地方政府已经着手从制度上为高校创新进行体制松绑,疏通科技创新渠道。2012年初,南京市政府借鉴硅谷经验,出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九条),本着“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师生员工离岗或在职创业,其收入归个人所有,科技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取大部分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政府部门以“首购”方式支持大学科技园内设立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创制的高新技术新产品等等。总之,“科技引领,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理念,已经在政府部门以及部门大学科技园中开始实施,并形成风气。这是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文化形成的宏观背景。通过对高职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实现文化引领和整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科技创业联合体的形成,这不仅对于推动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促进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有助于发挥区域文化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陈霞 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园区科技创新建设释解 下一篇:职校与园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