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

时间:2022-09-20 12:19:35

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

即使网民在这个空间里“吐口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这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应该容忍的。须知,虚拟空间的发泄性代偿总比现实的社会冲突代价低得多

研究表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所谓“全景监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的方式的一个比喻。福柯发现,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很高的社会治理的。这种控制形式恰如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或者缺位,犯人们都假定它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同时也自觉地规罚自己。

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真正变化是,传播的技术革命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与“全景监狱”相对,“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凝神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的信息,设置着社会的公共议程,质询、甚至嘲笑着处于公共视野之中的领导者或者媒体。于是,处于场中央的管理者与观众的交锋一触即发。几乎每个管理者都感受到了集体凝视和挑战的压力,大声疾呼被视为托辞辩解,沉默无语被认定俯首认罪。一般而论,观众在交锋中的胜算总是比管理者更大一些。理由在此:数量优势,管理者寡不敌众;道德优势,善良、同情、公正“天然地”是大众的特质;新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诸如匿名、暗示、传染等适合“起哄嫁秧”的集合心理机制。

毫无疑问,这种社会话语能量的巨大释放给社会的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无穷的困扰。在当前的社会情势下,国际金融危机给人们所带来的社会心理恐慌与不确定感,国内减薪裁员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缺口、农民工返乡与大学生就业难等背景下,社会紧张度日益加剧,人们积压的情绪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进行宣泄。心理学中代偿机制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某种东西而不得时,就不再去追求原来的对象了,而是试图“重新”设定一个对象来追求,而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这样,假借它去造成一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构建一个社会的公共话语平台,制度化地实现人们社会情绪宣泄的替代性满足的对象,这便是当前亟待建立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我们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波动较大的时期,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造成民众的浮躁化,进而引起民众情绪化的淤积。引起网民情绪化的对象太多,由于社会代偿机制的不健全,网民能够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渠道和场地有限,网络目前承载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会稳压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情绪宣泄通道和场地是必要的。即使网民在这个空间里“吐口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这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应该容忍的。须知,虚拟空间的发泄性代偿总比现实的社会冲突代价低得多。

在“共景监狱”社会信息场域之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责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青天式”的包办和颐指气使的统一口径,而是充分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力量和智慧,建立规则,让他们在社会公共领域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自我控制权,在自主中实现社会的自我关照和自我治理。政府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公共平台的构建者以及社会对话的组织者。

上一篇:减压,何以成为可能 下一篇:五个发展机制推进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