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

时间:2022-09-19 10:33:08

语文教学中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

【摘 要】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伴随着负熵的输入,就会导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进而能有效地吸纳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将表面上杂乱无序的语文知识,根据其内涵、本质及内在联系,逐步从混沌无序逐步转变为有序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会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关键词】耗散结构;语文教学;效率

1969年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首先提出和创立了“耗散结构”概念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即为耗散结构。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伴随着负熵的输入,就会导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进而能有效地吸纳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将表面上杂乱无序的语文知识,根据其内涵、本质及内在联系,逐步从混沌无序逐步转变为有序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如果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会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1.全方位开放学生的思维系统,最大可能地摄入大量信息

一个系统只有在充分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有序。学生在学习中大脑的认识结构是不断地从混沌到有序的,因为学生的大脑在学习时是全方位对外的,他们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大量的新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大脑旧知识信息会产生遗忘。如果不断吸收新知识信息的同时又不断运用、巩固旧知识信息,就会使遗忘减少到最小值。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可使大脑处于足够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于学生最大可能地摄入信息。

1.1 要保证信息输入的多渠道。即通过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讲述(包括讲述经历,复述故事等)、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运用录音机、录像及计算机等种种教学媒体,让信息通过听、视、触等感觉器官多渠道地输入学生大脑。“听、说、读、写”并重。

1.2 要保证信息的刺激有足够的强度。这既要求注意保证教学媒体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可观性,也要求注意以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综合信息同时或交替地给学生感觉器官以不同形式的、反复的刺激,促进学生耳目并用。

1.3 要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当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采用灵活多变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力求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输入信息的效率。

1.4 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所包括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注意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勇于进取、自信而又虚心的良好心理品质等,都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当然也可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和广泛地摄入大量信息。

2.通过引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摄入信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思维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全体学生都急切要解决问题或者以惊奇的心情来听教师的讲课,即学生思维处于高度的非平衡状态,则学生、教师、教材和教法、学法之间就会产生最大共鸣,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会随着认知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状态。如何使学生思维系统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呢?

2.1 通过提问构建非平衡状态。提问和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由于其具有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的特点,因而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构建非平衡态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项链》时,针对“玛蒂尔德是否应该受到谴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她爱慕虚荣。(2)不应该受到谴责,应该得到同情,因为她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由于意外事故而出现了悲剧,当她丢了项链后她的诚恳她的勇气值得赞扬。这样,两种观点势必要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激烈的碰撞,学生的认知活动就处在一种不稳定的非平衡状态。开始时学生也许会无所适从,但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在这种非平衡状态所带来的内在驱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逐渐实现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的趋近,并最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2 通过举例构建非平衡状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列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构建认知过程的非平衡态。如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时举了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中山陵和印度的泰姬陵等典型的事例,然后学生:“这些坟墓美不美?”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进入非平衡态,接着教师再趁热打铁,开始讲授为什么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受认知驱力的作用,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3 设置思维的“陷阱”构建非平衡态。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设置思维的“陷阱”,给他们构建认知过程中的非平衡状态,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讲授《失街亭》时,故意说,马谡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学生就会思考“难道马谡真的该杀?”“其他人难道没有责任?”这就进入了一种非平衡状态,在这种非平衡状态下,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选语文信息传输渠道。

3.1 建设知识密集的语文信息库。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开放系统,要向学生输入语文信息,就涉及到信息源的问题。除了教材、教师、辅导读物为当然的语文信息源外,我们还应主动积极建设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充实的语文信息库,如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报刊杂志;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等等。只有学生形成知识密集的信息库后,教师才有可能向学生连续不断地输入语文信息。

3.2 优选语文信息的传输渠道。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出语文黑板报,组织课本剧表演、语文知识竞赛等,多途径、多角度地向学生输送语文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措施,优选语文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挥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效应。

4.努力促使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摆正学生学习主体的位置

耗散结构是“活”的非平衡的有序结构,由于它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因而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下,一旦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阈值,系统可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自行产生的组织性的现象为自组织现象,自组织就能产生新的结构。学生思维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从外界吸收各种语文信息经过加工处理,纳入大脑知识体系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因而教师要通过能动地教去激发学生能动地学,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学习中,分析研究知识信息,探索知识“黑箱”的内部规律,促进思维发展,同时,激发起学生不断探索未知、获得真理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摆正学生写作的主置,促进写作思维的自组织,教师应有意识地遵循耗散结构的运行规律,创造性地地运用合种教学技巧、方法,帮助学生能动地将认知系统获得的写作素材与写作知识进行剪辑整理、组织编排,使之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一定的写作能力。当学生要写作某一文章时,又要引导学生把储存在大脑中不断消长变化的写作信息,通过思维的自组织和创造性的劳动物化出来。

参考文献

[1] 《学习论》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2-03-14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 下一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