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9 03:29:14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对策研究

提要本文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风险的概念作了阐述,概括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控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概述

熊彼特在1928年的《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又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中比较全面地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他还将创新分为五类,即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

索洛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创新思想来源与创新思想发展和实现。Freeman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把技术创新定义为:对生产要素的不断集合过程中,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这个定义也是最接近中国现实国情的。

关于技术创新风险,由于不同学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因而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定义也不尽一致。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从风险来源定义(赵曙明);二是从风险因素定义(肖勇);三是从技术创新过程定义(吴永忠)。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技术创新风险定义为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实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销、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几十年的工业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实现的,技术起的作用不是很大,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体制环境尚不完善

第一,政企关系不尽完善。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第二,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法不严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三,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未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

第四,企业未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由于市场规范化的程度不高,使得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的利益差别不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技术参与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企业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二)投入要素不足

第一,企业对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从来就是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按国际惯例,技术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企业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200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为81.7亿美元,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决策及其预控研究占世界的1.1%。

第二,技术开发人员缺乏,专业水平不高。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因素。据统计,2003年我国2,416家大中型企业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技术开发人员518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不足23人,占职工总数的1.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5~30%的水平。同时,每个企业的R&D机构中只有24.7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的9.3%,并且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匮乏。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滞后。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能否成为一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关键在于产业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转化率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率低。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把技术引进来,掌握技术的基本情况,达到提高国产化率的目的即可,而忽视对技术全面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创新、开发,导致不少项目是低水平的重复引进。

三、技术创新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要想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有好的外部环境做支撑,也需要企业内部自身在技术创新风险应对方面有十分完善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yrdal就企业风险提出四点假设,其中第四点是企业对风险的乐观态度、低估风险或高估风险以及风险分散与评估状况,对企业承担风险将产生重大影响。正确的风险态度,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既敢于冒险,又不盲目冒险;既有冒险的勇气,又有善于处理风险的能力;既有稳健的风险管理作用,又有随机应变的风险处理技巧;第二,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活动成功后不盲目乐观,风险活动失败后不气馁;第三,能根据企业自身特征和实力以及根据风险活动的风险结构采取灵活的风险策略。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企业的风险辨识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时应注意:第一,组织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能对风险做出快速反应;第二,组织结构应实现信息畅通,以便能有效地减少不确定性;第三,提高组织系统的协调性。风险辨识与处理往往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风险处理中能做到目标一致、行动一致。

(三)建立灵活的生产经营体系。企业在建立生产经营体系时,应采取稳定性与柔性相结合方式。一般认为,稳定性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稳定程度越高,则越能抵消一些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但是,当外部风险因素发生实质性变化,或者大大超过企业的稳定力时,这时就需要有柔性的经营体系。柔性的经营体系要求企业不是与风险因素进行硬性抗衡,而是去适应风险,随着风险的变化而变化。

(四)提升企业的决策质量。有些风险以及风险损失是决策者自己造成的,决策质量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当代企业,企业决策者应当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种领导决策群体。因而,一个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权力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的建立是企业决策质量提升的关键。

(五)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流程。信息不足以及不准会导致不确定性,进而加剧风险。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对于风险防范来说极为重要。一个科学的企业信息管理流程包括以下方面:获取信息、信息处理、信息辨伪、信息存贮、信息推断。对企业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类整理、分析和判断,才会给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六)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方面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新型创新人才。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做好风险回避,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散和控制以及对风险发生后的事后处理和总结等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C].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1997.

[2]谢科范.技术创新组织及其风险[M].科学进步与对策,1999.16.

[3]杜钦强.技术创新风险的基本特征及风险管理应对策略[J].大视野.

上一篇:建筑业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