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地方文化 彰显栏目特色

时间:2022-09-19 12:17:04

弘扬地方文化 彰显栏目特色

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的窗口和生命,历来是学报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家学报能否在期刊界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栏目是否很有特色。因此,如何发掘并利用好“特色资源”,不仅能大大地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报在“科教兴区”中的特殊作用,而且能开拓别具一格的学术研究领域,提高刊物的品牌地位。

向阳湖在1969―1974年间,曾是6000余名文化人汇聚之地,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此,《咸宁学院学报》于2002年2月开辟“向阳湖文化研究”专栏,迄今已达10年。专栏创办以来,致力于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弘扬,及时准确地反映“向阳湖文化研究”动态与学术成果,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2006年5月,“向阳湖文化研究”栏目被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栏目”;同年,《咸宁学院学报》荣获全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颁发的“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

一、“向阳湖文化研究”专栏刊文的基本情况

1.校内外专家、教授积极为专栏撰稿

《人民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崔道怡、《求实》杂志社编审牧惠、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辽、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陈漱渝、国家教育部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尧、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虹、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单长江、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城外、咸宁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陈国和等专家、教授热心为专栏撰稿。其中,刊出的《中国作家与“干校文化”》(陈虹)等文颇具影响力,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2.“专栏”研究范围较广,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如表1所示,专栏已经形成5个领域的研究重点,学术视野开阔,成果斐然。

二、 “向阳湖文化研究” 专栏的运行与拓展

1.重视文化资源,为研究者提供固定的学术交流平台

向阳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最大的“五七”干校,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西郊。因为这一独特的历史渊源,向阳湖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中央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2月,《咸宁学院学报》创办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专栏。“专栏”依托地方优势,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术交流、学术争鸣的场所,使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地增进了咸宁市与学术界的交流,促使“向阳湖文化研究”栏目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大大地增强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2.形成科研团队,打造一支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颇具实力的学术队伍

“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实践与探索,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调动了一切有利于栏目建设的力量。从选题、约稿、组稿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各位专家的有力指导和支撑,形成一支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颇具实力的学术队伍。

2004年秋季,咸宁学院成立向阳湖文化研究所,并拥有一大批学人从事相关研究,如李城外、柯于明等。由张磊博士等高校青年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以独具特色的成果,树起了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标杆,其“向阳湖文化学术研究”现已开发出若干选题,正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

三、“向阳湖文化”专栏的发展方向

1.扩大优质稿源,拓宽研究视野

从近几年刊文情况来看,专栏介绍干校事迹的文章多,而深层次研究的文章少。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的深度不够,“记录”的多,“记愧”的少。二是优质稿源不多,研究的视野存在局限性。从地域上看,表现为省内作者多,省外作者少;从刊文情况看,年轻作者多,名家稿件少。三是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全景式、立体型的历史研究。因此,专栏应加大对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增加作者对学报的认同感,使优质稿件比例有所提高,投稿作者的地域范围得到扩大,从而使稿件质量有着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进行立体型的历史研究,在学术上提炼向阳湖文化的价值

如何站在哲学、历史、政治、社会的高度,来审视这一特定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何进行全景式、立体型的历史研究,在学术上提炼向阳湖文化的价值?中年学者陈国和认为,关于向阳湖文化研究模式问题,应包含向阳湖文化名人的口述实录、向阳湖的潜在写作、向阳湖文化名人的心态研究和向阳湖文化的谱系研究。[1]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运全认为:今后研究工作要做到个案研究与综合研究、主体研究与客体研究、纪实研究与学术研究、制度研究与集团研究、独立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文化名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生活的经历不尽相同一样,要把握主流,体现本质;在研究主体的同时,要注重客体资料的搜集与佐证,譬如文化名人与当地百姓的关系等;此外,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比较的眼光,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资源,加强理论的综合与概括,以提升文化自身的品位与层次。[2]青年学者张霞、于青提出,今后专栏需要探讨的内容应包含五个方面:第一,关注五七干校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第二,在已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史的解读;第三,客观认识当时文人对向阳湖干校生活的回忆;第四,重视当地百姓对文化名人的感受;第五,加大对有关反映向阳湖干校生活的文学作品的研究。[3]

3.提升论文转载率和索引率,进一步提高期刊影响因子

在新闻出版业中,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因子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值。要想彻底摆脱地方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低水平徘徊的状况,唯有广辟优质稿源、增强栏目特色。与此同时,还要向期刊评价的相关性二次文摘类期刊进行及时的推荐和宣传,扩大学术影响力,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在提高文稿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力争在国际、国内各类学术数据库和权威学术文摘刊物,尤其是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文摘刊物上有更多的稿件被转载、摘录,提高影响因子,从而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与知名度。

总之,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应注重当地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整体观照,强调时空要素,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办刊思路,拓宽研究领域,为繁荣地方学术空气,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为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有益的探索,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国和.向阳湖文化的形成、内涵及研究的可能性[J].咸宁学院学报,2009(2).

[2] 金戈,郑光勇,王亲贤.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侧记[N].南鄂晚报,20090630.

[3] 张霞,于青.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0(10).

上一篇: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数字出版物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中日电子书籍市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