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现状与应对

时间:2022-09-19 10:18:17

网络舆情现状与应对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和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也使其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关键词:网络应用;特点;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网络舆情的形成迅速,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全面掌控的能力,必须以构建长效联动机制为目标,建立完善顺畅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多维采集机制、快速反应的政府网络问政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研判、报送、反馈、处理机制,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规范建设,善用新媒体,建设传媒互动的立体引导机制。只有保障这些机制有效运行、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在网络社会中

1目前我国网络应用的基本状况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也是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则进一步促进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家庭接入网络比例超九成手机微博用户近三分之二,《报告》显示,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5.5%,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增幅达到3.4%。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 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1]

2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其根源是社会矛盾;核心是利益问题;本质是意见情绪。

据统计,一件社会事件发生后,2至4小时即会出现该事件的网络信息,4至8小时该网络信息会扩散,24至48小时即达到传播峰值,并最终导致网络。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2年反腐倡廉类舆情所占比例最大(28%),其次是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17%)和公共安全舆情事件(11%),其余较为平均地分散于文化教育、刑事案件、涉外、社会道德、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舆情事件中。例如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浙江幼儿园女老师虐童照片事件、陕西“表哥”杨达才事件等等,被媒体和网民曝光之后,引发网民极大的关注和愤怒,质疑声音不断,食品的安全风波还没有平息,用药的安全再次呈现。网络上的毒胶囊等事件是现实中的一次集中爆发。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①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②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③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2]。表达见解偏颇,制造、传播不实信息,以至出现网络暴力。

每一个网络舆论监督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理性公民监督政府的手段,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网络恶性,甚至通过人肉搜索等多种方式直接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组织合法权益构成巨大的侵害。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消极情绪的敏感新闻(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股市震荡等),网民的情绪渲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离,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利用,那些动机不良者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网络舆论之中,这就难免失去这种舆论的公正性。

鉴于此,一个相对稳定的舆论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新闻跟帖等形式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让正面的、积极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及时平衡舆论显得更为重要。

3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

政府要有效掌控网络舆情,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树立宏观视野,加强政府在网络上的自我形象经营。正视网络,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重点、核心问题,积极探索完善掌控网络舆情的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妥处机制建设。组织专家分析研究网民的思维方式,用大众接受的形式建设、管理和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发挥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

3.1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多维采集机制

为保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信息监督和采集机制。网络舆情采集是整个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趋势分析的起点,可依托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构建优化平台。网络舆情采集时需本着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原则,确定信息采集重点,要运用科学方法有机整合,形成稳定、高效的网络舆情信息监督和采集工作体系。

3.2构建快速反应的政府网络问政机制

网络问政是现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网络问政可实现政府和民众的互信、互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公众网络参政议政的意识,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参政议政渠道具有积极意义。构建透明服务政府,确保政务信息公开,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即时组织回应。网络问政建设中规范工作流程,搭建由专人专岗负责的网络问政平台,建立意见受理、转办、督办、反馈机制,接受监督,形成政府对网上社情民意反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切忌信息遮蔽、推诿责任,造成话语斗争中的被动,进一步丧失公信力,反向加剧舆情的负面评价。

3.3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处理机制

上一篇:浅谈城市社区规划 下一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