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时间:2022-09-19 08:28:33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农村初中的生源决定了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学生原有知识功底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写作心态复杂,甚至写作文时有一看题目就动手写的盲目性、写不下去时就胡编乱凑的随意性,导致了他们写出的大都是干巴巴的几根筋,有时甚至出现内容上的消极影响。这种现状就迫使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要多动一番脑筋。请看这样一个案例:

作文课上,教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做主”,要求学生一课时完成。收上来一审阅,35个学生中有5个学生写成了议论文,4个学生写了不足400字;余下的学生写的是记叙文,但大多都是写自己为了“做主”而与家长吵闹,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真正地“我做主”了。教师从中选了有代表性的一篇作文打印好发给大家点评,多媒体屏幕上同时呈现并附加点评要求(错别字、词语重复使用、词语搭配、语序、标点)。教师随着学生的点评及时键盘跟进,一篇文字通顺、过程完整、表意明确的文章显现在屏幕上。在此摘录该作文修改后的部分章节:

星期五放学回到家,我一眼就看见了柜子上的篮球,一时眼痒手也痒,毕竟一个礼拜没打篮球了。我把书包随手放在台子上,拿起了那个篮球,然后对妈妈说:“妈,我去打篮球。”妈妈说:“不许去,天快黑了。”我看着外面的天空,还阳光明媚嘛,离太阳落山还有一段时间。妈妈当然还是坚持她说的话,而我也坚持我说的话,我俩互不相让。最后妈妈说了一句:“早点回来。”

跑到那边,我靠在篮球架上,看了下时间:“花了九分多钟”。歇了一会儿,喝了一点水,我就去打篮球了。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下来了,因为我连篮筐都看得不太清楚了,这时才想起我该回家了。回到家里,当然难免又被老妈骂了一顿,还说:“以后不许去打篮球。”我笑了笑,心里想:怎么可能呢?虽然这样,但是我也不能老让妈妈生气,我可以合理地安排好时间。

我的事情我做主。

“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教师提问。通过两三个学生的回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章的内容是一件事情的经过,而“我”是这件事情的主体;全文通过“我”在这件事上的表现,达到了“我做主”的目的。“反过来说,看到这个作文题,你会获得怎样的信息?”有学生说,这个作文题传达出“我”和“做主”两个信息,“做主”是要你写出在什么事情上要“做主”,又是怎么做的主,就是文章的内容;如果内容不具体,文章就难以表情达意,而“我”则强调那个事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师又故意问一位写成议论文的学生有什么看法,那位学生说:“我写错了。这篇作文应该写成记叙文才对。”征得同意后,教师把这位学生的作了投影,让大家引以为戒。教师总结说:“这就叫审题。审题就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确定要你写什么。如果出题者让你写买米,你却去写卖米,那就是审题错误了。”

教师又要求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并说明理由。结果五个发言的学生中有三个学生认为本文写得好,都认为“我”为了能去打球,排除了妈妈的干扰,终于如愿以偿,为自己做了主。一个学生指出了“我笑了笑,心里想:怎么可能呢?”这个句子有点问题,好像对妈妈的话不屑一顾。另一个学生指出“虽然这样,但是我也不能让妈妈生气,我可以合理地安排好时间”,从文章中看不出“我”有这么好。老师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就问学生:“你们在家里遇到类似事情时都是硬过家长而我行我素的吗?”看看学生们不吱声了,老师又说:“下面发篇文章给你们进行对比阅读,然后谈谈你们有怎样的新认识。”

下发的文章是南京市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我做主》,其主要内容是:“我”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做的主,这个寒假“我”要做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征得父母同意后,自己制订了寒假作息时间表,还请爷爷做监督员。但两天后就坚持不住,睡起懒觉来。监督员严格执行纪律,按时把“我”喊醒,“我”虽不情愿但还是按时间表办事。妈妈知道后说:“你已经长大了,可是自己规定的时间刚开始两天自己就不能执行,这样怎么能做好自己的主人呢?”爸爸也语重心长地说:“自己制订的时间表你自己要有信心做好,要学会坚持,不能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自觉按照时间表作息,直到寒假结束。文章最后议论:通过这次体验,“我”对自己有了信心。“我”要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压力。

学生看后心情格外舒畅,举手发言的内容也逐渐趋向一致:这篇文章通过叙述“我”做主自己寒假生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既要独立又懂道理的好孩子形象,给我们以熏陶,给我们以启迪。老师趁热打铁、顺水推舟:文章的光彩主要在于思想发光。这篇范文立意正确、新颖,深深地打动了大家。“我”不仅仅是“要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更想以此“减轻父母压力”,多感人啊。所以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衡量的关键尺度在于“意”。我们立意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来确定主题,也就是通过文章内容表达出基本的意见或中心的思想。反观屏幕上的文章,其主题就显得消极而苍白。

“老师,能否让我们重写这篇作文?”教师听了学生的要求后频频点头:“好的,好的。到那时再结合你们的文章来谈选材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作文教学案例,对于农村初中的孩子来说“学有抓手,仿有目标”,就像是不太会游泳的孩子摸着石头也能过河,到达彼岸。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呢?关键是教师先要摸着石头过河,给学生以信心和探索的动力,然后再引导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当然,如果有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了河,并且在河对岸欢快嬉戏,那就会给未曾过河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寻找适合对农村学生进行写作辅导的方法和激发学生爱写作的途径。

1.客观认识写作差距,寻找有效写作途径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上的差距,并有要缩小这种差距的冲动,却又有苦于找不到有效途径而产生焦灼感。这是教师介入引导学生作文的最佳时机。他们的作文就跟初一新生一样充满孩子气,写出来的不是“我家养的小猫小狗小兔”,就是“妈妈背我上医院”。这时候教师就要做有心人,打印一些比较好的同类作文让学生们去阅读、去比较、去感悟,并适时点拨,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开展多种形式训练,写出个性鲜明作文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积累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写景文,教师可以事先选好景点带着学生去观赏、感悟。写人写事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名著推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看后介绍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或围绕一件事写多个人物的活动,如《智取生辰纲》就涉及多个人物在其中的表现,学生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重现这个故事。生活中的人物活动更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来源,如学校召开家长会,可以让学生写开会现场的情况,主席台上人们的发言,听众的反应,猜测人物的心理等;教师上课的情形,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教育教学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肢体语言,学生听课的状态等,这都是学生有目共睹的,只是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而社会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甚至是一些矛盾冲突,均可入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经常性地去组织交流,或定期要求学生将自己这段时间中自认为写得好的日记写到作文本上,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3.教师参与同题作文,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教师参与学生同题作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又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当学生看到题目感到束手无策之时,教师将自己写的作文拿出来,学生看后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点通了思路。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学生一睹教师的文采,或欣赏、或模仿、或找茬。写作功底比较好的学生还能暗地里与老师较劲,争取写出好的作文来跟老师“打拼”,这是一股潜在的写作力量!这是任何空洞的说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果教师平时还有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适时地印发给学生,那就像在眼看就要熄灭的柴草堆里扔进了火捻子,转眼间就会熊熊燃烧起来。至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也一定要融合在写文评文的过程里。

总之,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开创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升的一种形象性说法,“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拓展学生作文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优化学生选题、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写出有高度、深度、广度的亮点作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探析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民主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