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8 06:11:28

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程教学中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国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本位、师本位,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缺乏功能性的学习小组,时空构成缺乏多维互动及师生角色扮演模式化,压抑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突破并消除课堂教学中的这几处沿袭成规的问题,迫使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关注学生生命价值、注重课堂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行教法创新。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和传统学习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区别。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锻炼学生识别、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的理论基础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依据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包含了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的师生角色

1.教师——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从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知识问题。因而,他们不仅要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识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学生——知识的探究者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学生应在教师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

二、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很好地渗透研究性教学模式。因此,笔者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参照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交流产生的经验,总结出了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的一些模式。

(一)问题探究型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可以看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到一种好奇的境界里,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创设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偏难,学生理解困难,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放弃的念头。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同样会失去兴趣。因此,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度”,是一个关键而且至关重要的环节。

2.分析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明确问题。在指导探究——解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三导:导思、导议、导评,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将3-5名学生组成一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可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和他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

4.评价总结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关键的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结论的评价,给学生肯定,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总结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做准备。

总之,开展问题探究教学,需要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诱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课堂问题探究教学的设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加强问题探究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通过图1所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以上过程。

教 师 学 生

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不过,它比较耗时,在进行研究时最好选用不确定的有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做为研究对象。

(二)假设验证型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阅读、讨论和交流,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主动的去质疑,去假设和猜想,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操作实验加以验证。这样的探究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下一篇: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