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实践

时间:2022-10-08 09:13:33

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实践

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要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探究“三宝”促备课

课本、教案、学案是笔者教学中的“三件法宝”,也许有些教师认为它们不应该属于信息技术学科范围,而笔者恰恰认为应该好好地有选择性地用、有探究性地用。

课本是我们上课的基点,但我们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我们的观点就是“用课本来教,而不是教课本”,知识来源于课本,要高于课本,不能受课本的制约,要有生活性和时代性,甚至我们可以将一章的内容重新排列,也可以对不同版本综合运用。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一章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调整的:把第一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放到第3节中来讲,本章分成信息和信息技术两大部分更合理;《用智能化工具加工信息》中的内容在上海版和广东版就体验内容的不一样,我们在实际上课时就二者合一,取其精华。

教案分为详案和略案,笔者的做法是力争写详案,因为,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这样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形成教学的预设性,教案对教师来说是个引领而不能一味按部就班地执行,否则,课堂会机械化,死板硬套,没有乐趣和生机,更不用说高效了。结合我们信息技术课堂实际,一般一个班一节,一周12节,重复性很大,一成不变地重复更会让人反感,那么,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来“批判”教案,你可以常常这样想:“预设好的教学环节如果出现问题该怎么办?”这也就是预设中的预设,多问几个为什么,你的课堂就会多几个不同,你的教学就会多些有效,因为,我们更关注教学的生成性。

学案不同于教案,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帮助你教学生学习;学案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学;侧重“会学”;学案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怎样设计学案,笔者认为要结合你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大体模式:一是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有了目标才有学习方向;有了重难点才有学习的突破);二是知识框架(包含什么理论和什么操作以及扩展的知识和巩固的知识);三是教学方法(一些有必要的点播、友情提示和操作方法);四是能力训练(综合题目,可视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五是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连接等。

二、创新“任务”多实践

备好课就要上,上就需要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我们信息技术课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近几年来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了“小任务、多驱动”的小课题研究,重点探究了一下“任务”。

1.“任务”的提出——富有磁性、融合教学

任务除了综合性、实践性,还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规划网站结构这一节时,笔者首先提出这样一个任务:有一老外想通过网站了解你的家乡,假设你是分管这个任务的网站设计员,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你的家乡,相互讨论一下,然后用语言叙述;对于这个任务大家非常感兴趣,讨论也十分热烈,这个任务的完成其实就是一个简易规划过程,大家想的具体周到,然后引导学生来看一下书上是怎样规划的?从而引到课本的知识。总之,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2.“任务”的设计——目标明确、层次清晰

例如:网站建立和网页制作需要很多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网页制作的“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规划布局、修饰网页、进一步修饰网页等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或者展示一个最简单的网页,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成一个任务:帮助老师美化该网页,说明完成任务需要哪些步骤?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任务”的选择——难度适宜、适合学生

在网上即时通讯学习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安排了两个任务:(1)下载qq及申请qq号。(2)利用qq交流完成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选择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用智能化工具加工信息》一文讲金山快译时设计的任务:(1)选择桌面上你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翻译,将翻译结果保存。(2)请将徐志摩的诗翻译成英文,将结果作为原文再翻译成英文,与最初的原文相比,相同吗?(3)你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可以提高翻译质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任务”的实施——学生为主、方法多样

此过程中应体现“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做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任务和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得材料、方法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学习了搜索引擎以后,笔者设计这样的任务:(1)今天这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如果有一个团队要来泰山旅游,作为导游的你们应该做哪些工作?准备怎样讲解?”最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2)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你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内容。并将你认为有研究价值的保存下来。在设计“任务”时要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后台”的思想,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师才会真正解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等就会大大提高,当然课堂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活色生香的蔬果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