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2-06-02 12:53:30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学生的升学考试来说无足轻重,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这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中有所体现;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从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无疑是举足轻重的。面对学科重要但不重视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信息技术课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其课堂教学有效性无庸置疑与有效教学存在着共性,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含义出发,挖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1.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1]国内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001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才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我们宁愿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自从有了教育,便有了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江西省吉安一中张青伟老师在《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理念》中归纳出了有效教学关注主题的三个阶段。[2]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为代表,《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重在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寻找大(夸美纽斯)而普遍(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第二阶段以杜威为代表,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三阶段转向教学设计,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与新课改的今天,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不仅需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开展教学设计,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有效实施。即有效教学是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统一体。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含义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从学生学习有效来进行判断的。J.M.Brode和J.H.Dorfman[3]认为有效性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姚利民[4]认为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并且教学过程要符合规律性。王鉴[5]认为,仅仅在知识传授上的有效教学并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个多元的、综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杨玲[6]、朱敏[7]等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课堂提问、教学评价等要素对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在国内教学有效性的呈组层递进的三重意蕴得到了较广范的认可,即效果、效益和效率。任何一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一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可以认为教学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好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吻合或达成一致,则认为教学获得了效益。如果在获得效益的基础上减少了投入或者同样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效益,就可以认为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未来指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让他们不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必然是有效的教学。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是指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开展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改变“重技术、轻能力与情感”的现象,使能力素养与兴趣得到共同发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从而使教学不仅有效果,更有效益和效率。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课堂形态表层上,不利于凸现有效教学的特质,忽视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借鉴龙宝新[8]在《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一文中将有效教学放在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上进行剖析的观点,笔者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也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实施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关键层),新课改教学理念(核心层),这也是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大因素。

图1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实施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态

从表面上看,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表现在课堂教学形态上,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与外在体现,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对教学两大主体而言,有效教学呈现出的是一幅可见的、可感知的现实形态。对于教师来说,信息化手段(课件、学件及多媒体手段等)运用合理、语言丰富且调控能力强、肢体语言恰当、教得轻松等,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愉快、有较充足的思考与练习时间、体验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呈现出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的课堂形态。这种现实形态是任何身临其境的教育者和非教育者通过课堂上对师生的观察便能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无须深入地技术测量与价值鉴定。

仅仅从课堂教学形态上对有效教学进行考察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课程缺乏统一的评价与考核标准,这给教师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也导致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了,想象丰富了,学生高兴了,课堂热闹了,而课后似乎被遗忘了,更说不上学以致用了。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信息技术课堂的表象教学形态,而应该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背后隐藏的含义。

2.关键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从中层上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为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表层不同,这一层的有效教学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基于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把握,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对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即教学系统中的四大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达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在这一层次上的有效教学,教师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与灵活运用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这一层面上得到集中彰显。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驾驭能力与学生的发展水平、质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策略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