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04:37:32

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思考

摘 要:农村留守人员已经成为了我国一个庞大的人群,留守人员主要由儿童、妇女和老人构成,笔者在一个西北落后地区的村庄对留守人员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其中暴露了很多问题,生活状况的落后和教育的瘫痪都是需要立刻重视的问题,乡镇政府和村领导们应该带头发挥作用去帮助留守人员更好地去改善生存现状。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教育;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46-02

当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员外出打工后,个别能够在外安家立业,于是举家外迁。而大部分农村只留下了“三留人员”:小孩、妇女和老人,他们的父母、丈夫、子女,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这些外出打工者的子女、妻子、父母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员,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而留守群体的调查,恰好与日前关于流动人员的报道相呼应。①我国目前流动人员规模保持在2亿以上,其中78.7%为农业户口。8700万加上2亿多,就产生了近3亿这个可怕的数字和庞大的“流动+留守”群体。而笔者本次在靖远县A村对留守人员进行了观察,若笠乡位于靖远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7公里,境内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而A村是其乡管辖下的一个小村庄,坐车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的盘山公路才能开到村庄,由村长介绍,本村很大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平时都不在村里,村内基本是老人、妇女以及一部分儿童,以下由三个部分介绍留守人员。

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而老人与小孩则留在村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的教育质量偏低,而老人们无论从体力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的看管和教育,所以留守儿童们的心理成长和其世界观、价值观的架构就没有得到良好的辅助,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如本次在西北部落后地区的A村就可以看到,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本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因为其父母大部分都去兰州、白银等大城市里打工,所以父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一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有人格扭曲的隐患,有的儿童为了不让父母外出,甚至用生吞咽玻璃球来逼父母留下。据村长介绍,本村原来有一个小学和中学的混合学校,后来因为随着村庄由山上向山下的迁移而关闭,所以现在本村的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留在家里,连学校都没的上。由于没有学校的教育,所以本村不少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有的甚至脾气暴躁,经常与周围的儿童打架,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二、留守妇女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打工,夫妻双方两地分居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形成了。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打工,而孩子们多在附近的城镇上学,这样家里的重担就都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不但要去地里忙农活,还要照顾老人。而最让留守妇女难受的恐怕还是孤独,丈夫小孩都不在自己身边,到了晚上能说话的人都很少,留守妇女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笔者在A村的观察中发现,由于村内很多男丁外出打工,所以村里的妇女们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她们的肩上,像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都靠她们操劳。而更让她们矛盾的是丈夫外出打工,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在家管教孩子,侍奉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妇女因为过于担心丈夫在外面的安全,以及一个人需要扛起家里的重担都感觉很吃力,她们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不能通过别的文化性质的手段来排解自己心理的压抑,而笔者在访问中就见过这样一位妇女,家里带着三个孩子,丈夫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因为意外而死亡,现在她一个人不但要照顾孩子们,供孩子们去村外的学校读书,还要赡养丈夫留下来的两位老人,生活相当艰辛,她自己在忍受丧夫的痛苦之余,还要去开导孩子与老人,可以说她的遭遇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深思。

三、留守老人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老人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笔者在村子里发现许多年事已高的留守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基本的养老需求难以获得满足,不仅要从事耕种土地的重体力劳动,还要肩负起抚养孙辈的繁重家务压力。他们手头非常拮据,生活质量低下,乃至于有病无钱医治,常常出现卧床多时无人过问的现象,留守老人们的生存现状令人十分忧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水平低。A村本来就在西北部比较偏僻的地方,家中的壮丁们由于出来打工,所以很少回家,因此,老人们主要的收入就是靠子女们往家里寄钱,因为要照顾家中的孩子,老人们往往省吃俭用,而那些年纪偏大又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们更是在伙食和医药上能省则省,不少老人得了病都是抱着扛过去的心态。而在这些老人中,要是子女们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多半收入只能维持生计,不仅没钱寄给父母,甚至连孩子在学校的学费都要老人垫付的话,家里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其次是照顾儿童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人们本来自己的文化水平就不高,由于村内没有学校,只能教儿童简单的知识,而在对儿童心理的成长以及更高水平文化的需求时,老人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村内不少老人向笔者反映,孩子们没钱去其他镇子里的学校上学,让他们也很着急,但是也没办法,孩子们心理和性格的发展还是需要村里出钱请老师来教育指导。另一个情况就是中国正在向着现代化发展,耕种和收割都在向着机械化进行,老人们就是传统的体力和经验型劳动者,无法适应现代化机械化的进程,长此下去,对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

四、对策和建设

(一)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村干部应该组织人力帮助老人们和妇女们进行农业上的劳动,乡镇可以出资金来补助帮助人员的劳务费,其次乡镇领导可以考虑引进一些机械化的机器来帮助留守人员进行农业上的劳动,其次是鼓励“农民工”回乡探亲,给予经济上的一部分补助,让他们能在节日里与自己的亲人团聚。

(二)丰富农村文体益智活动。村干部应该组织留守人员进行一些文体活动,如比赛或者一些健身活动来帮助留守人员排解心里的苦闷,并且能够帮助留守人员感受到周围人的关怀。

(三)由乡镇出资重新建立起村子里的学校,以帮助留守儿童们能够接受教育,另外要对村内的教师们培训,让他们真正用科学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们在心理和性格上能健全地成长,此外还要让教师们多关心孩子们家里的情况,做到主动关心孩子们的生活。而村内的留守老人,可以由村委会建立“老人之家”集中管理,这样老人们在一起,既方便集中管理,也可以让老人们不寂寞,而对一些体弱多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可以出资请专人来照顾,也可以给予这样的家庭一些补助,让子女们多回来照顾老人。

留守人员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次笔者观察的村子只是西北落后地区的一个缩影,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应该组织起社会的力量去帮助留守人员,以安定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进一步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王全胜.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初探[J].学习论坛,2007,(1).

[2]张孝义.留守儿童人格调查及“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

[3]叶敬忠,张弘.透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J].社会科学论坛,2009,(3).

上一篇: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下一篇: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