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研究

时间:2022-09-18 12:51:39

【前言】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外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1.1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国际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融入、参与到国际竞技体育竞争中,才能实现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繁荣。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表现出不同特征: 通过对世界各国...

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研究

摘要: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运动作为中国竞技体育和篮球运动发展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迅速发展,就迫切要求不断优化自身内部环境和更好适应外部环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全面了解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管理组织现状,从理论层面对转型期影响中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46-04

社会转型时期,正值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阶段。竞技篮球运动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和篮球运动发展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依存于竞技体育整体功能的制约,同时也是促进竞技体育整体系统发展的动力因素。

从理论层面对转型期影响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世界竞技体育、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及影响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作用规律。

1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外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1.1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国际化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融入、参与到国际竞技体育竞争中,才能实现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的繁荣。世界各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表现出不同特征:

通过对世界各国政府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各国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政府不直接插手体育组织内部事务,对竞技体育控制较松,财政压力小,资源配置效率明显,社会组织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高、体现出“小政府”、“大社会”的特征。

1.2世界竞技篮球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世界篮坛格局变化通过对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成绩分析,按洲际区域比较,男子篮球前三甲始终由美洲、欧洲轮换占据,女子篮球偶有大洋州和亚洲闯入。近年来,世界篮球强队的格局也有所变化:男子方面,在第14届世界锦标赛和28届奥运会上,美国队被挤出决赛;而阿根廷在最后击败意大利,获得冠军。法国和意大利也先后获得奥运会银牌,中国挤进前八强。在女篮方面,澳大利亚两获奥运会亚军,而倍受瞩目。但从整体实力看,美国队仍处于第一集团的领先地位,只是与第二集团相比优势已不明显。

1.2.2世界篮坛格局演变成因的启示通过研究世界篮坛的新变化,可以看到既有历史人文背景因素,更重要的是有现实主动变革的力量有力的推动。变化成因主要体现几方面:1) 篮球运动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以及训练体制、竞赛制度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职业化起步早、篮球产业化进程快,有较长期办职业俱乐部和商业化运作经验。欧美国家起步早,普及度高,篮球人口多,以形成一种人文环境的文化氛围;欧洲强调整体性,追求战术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从管理角度,篮球管理部门深谙篮球运动发展提高的基本规律是要从小、从基础抓起的重要性。2)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练员职业道德和运动员的敬业精神强,使球队有特点,队员有特长,明星队员特点与作用突出。3) 训练科技含量高。

4) 地区性高水平队伍多,国际球星多、风格流派的不断融合。

1.3世界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趋势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从NBA发展的成功经验看,高度的商业性和文化性是职业篮球的本质特性。NBA之所以日益强盛,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管理体系和以商业公司式的运行机制,商业与篮球的融合,为篮球运动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职业篮球是一种具有技艺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利用高水平篮球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与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是职业篮球发展的特征。随着篮球职业化、商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教练员的广泛的国际交流,极大地带动了区域性乃至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它已成为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

1.4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越稳定、公开和透明,体育组织的战略计划就相对明确,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法律体系越健全,执法过程越公正透明,越有利于篮球组织的发展,管理上组织协调的难度越小。“依法治球”已成为未来篮球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法规是与职业化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公正合理的保证,是规范市场行为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体育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国家投资的比重迅速下降,集体、个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在目前财政收入、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发挥篮球本身的经济杠杆职能,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文化环境对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有着重大影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代表者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思维习惯,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模式就不一样。对篮球运动管理者来说,不同的文化强调的价值观念和管理理念是不同的,所推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就有区别。只有维护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球迷在内的最广大篮球参与者最根本的利益,篮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1.5北京2008奥运会契机

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给予体育事业有力支持。竞技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集体项目,其包含了更多的体育文化、魅力、精神,也更能显示出国家的精神风貌、意志品质、集体主义。作为世界大赛的大项目,受各国关注之深,远非金牌数量所能代替。我国竞技人才、资源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假如要在三大球等集体项目在奥运会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假如我国男女篮进入决赛,即使金牌数量少一些,也足以振奋民族精神,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样可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和国际地位。因此,基于上述因素,国家也将会从经费保证、后备人才培养、竞赛管理、训练、人才资源配备等方面对篮球予以支持。

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内环境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2.1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战略方针竞技篮球运动发展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是竞技篮球运动发展内环境中的方向、目标和相应的措施,是竞技篮球发展的灵魂,它决定了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纵观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各个时期我国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篮球运动的理念上如何学习外国、“洋为中用”的问题;作风问题;对抗能力的问题;高度与速度的关系问题;战术打法灵活多变的问题;攻守平衡的问题;内外兼顾的问题;运动员的素质结构上全面发展的问题等。这些指导思想曾经对当时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技术特点、战术风格的形成和水平、成绩的提高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受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时间的局限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2.2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行政组织管理特征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执行政府体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个载体,因而实质上是行政组织机构的一种延伸形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组织属性上既是政府部门,又是社会团体,有的还兼有企业特点,身份定位不清。是集政府、社会、企业三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管理部门。由于大量的体育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内部管理行政色彩浓厚。

中国篮协办事机构与国家行政机关篮球管理中心在人员和机构设置方面部分重叠。运行机制方面,篮球协会管理的一部分按照传统的国家行政的要求进行,如内部机构设置、制度等。财政经费方面,篮协与篮球管理中心为一体,既包含有国家拨款,也包括会费、注册费、捐赠、门票分成、赛事合作经营等经营收入。目前,中国篮协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组织的机制上未健全与完善,未能体现出“谁投入、谁所有、谁负责、谁受益”的分配原则。篮球管理中心的成立,只是行政组织“金字塔”式排列结构中最高层级的扩张,组织权利的垂直分布体现出较为集权的性质。管理机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同时具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职能,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

社会转型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竞技篮球管理的系统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一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国家利益仍是体育管理系统的首要动力;二是,在体育走向市场的今天,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管理系统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国家和民族需要通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形象的需要,也是管理系统的主要动力机制。

篮球管理系统应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应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职能转变。从行政管理职能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即行政职能向社团职能、事业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换中,逐步改变高度集中的权力运作模式,向社会进行有序的权力让渡,实现公共职能市场化和管理职能社会化,建立健全法律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让渡出的权力有效运行。通过授权,在明确责任、权力和义务的前提下,使用绩效合同等方式,将职业俱乐部的管理权逐步授予协会。通过内部授权,有效利用各级联赛委员会来协调工作,使代表各利益主体的委员会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模式。

2.3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竞赛管理特征

转型期我国篮球改革是以1995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主客场赛制竞赛改革为突破口的,它将赛会制改为主客场制,不仅缓解了资金问题,也促进了竞技篮球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俱乐部的兴起、观念的更新,以联赛为核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形成并逐步完善。同时教育部门的CUBA和由中国篮协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先后开战,意味着体育系统原有的“三级训练网”将被“体教结合”新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取代。

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成年竞赛组织形式,已进一步向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方向迈进一大步。但是,现阶段本该属于社会系统的职业篮球俱乐部、业余篮球俱乐部在竞赛关系上还隶属于体育系统。社会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篮球运动特点和人们参与篮球运动愿望的新型竞赛管理模式。

现阶段青年篮球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青年联赛与俱乐部存在着比赛不同,但参赛队伍大致相同现象;大学生联赛与青年队联赛争夺人才和竞赛市场,联赛时间短、球队实力不均;联赛存在“虚报年龄、以打大小”现象。

在“体教结合”、“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影响下,少年阶段的竞赛组织形式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存在的主要问题:“虚报年龄,以打大小”现象;队员练的多,比赛少;基层少年篮球比赛开展不够活跃;参赛队伍少;少年篮球比赛竞赛规程尚进一步完善;体育与教育系统竞赛组织各成体系,跨系统比赛少等。

2.4转型期竞技篮球训练管理体系特征

2.4.1在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组织结构中,纵向层次分为高级训练形式:包括国家队和各省市体工队成年队、体委与企业合资的俱乐部队、青年队及全国体育院校篮球队。他们肩负为国争光和培养优秀篮球运动员的重任;中级训练形式:包括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及近年来篮球管理中心设立的中国篮球学校、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篮球训练重点单位。他们肩负培养和输送优秀篮球后备人才、为社会培养中等体育人才的任务;初级训练形式:包括遍布全国城乡的基层业余体校。肩负着对篮球方面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学生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并进行系统的课余训练的重任。

2.4.2体育系统纵向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1) 教练员选拔与培养未能形成科学体系,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基层教练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致使运动员的基本功不扎实、不规范;部分职业队和专业队教练员职业意识不强;学习和创新不够,学习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存在严重的错位训练问题;“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贯彻不力;管理手段单一等。

2) 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受到挑战,梯队建设不合理;各级各类业余体校篮球在训人数大致以每年2.7%的比例递减;对于青少年中虚报年龄、以小打大,弄虚作假及向上一级队伍拔苗助长的现象制止不力;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形成“训者不研,研者不训”的现象。

2.4.3教育系统纵向训练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办队宗旨、招生来源、投入和产出的、经费短缺、教练员数量少、学历低、场地器材不足等。

2.4.4社会系统的影响社会系统作为体育体制改革运行的俱乐部制,只能说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职业篮球的深刻内涵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滞后于改革实践,从而影响了我国职业篮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4.5转型期我国篮球横向组织系统的构成特征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训练组织形式与传统的体校为基础,初、高、中三层次的主要特征比较,表现为将传统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培养体制。存在问题是:1) 如何实现专业竞技体制向职业体制合理过渡,即处理好体育系统与教育、社会等非体育系统的关系,尤其是教育系统办高水平竞技篮球和解决体教结合问题,关键是解决转型期竞技体育体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2) 如何解决“人、财、物” 等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3) 篮球运动社会化和职业化等问题。

2.5转型期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2.5.1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短缺现状

2.5.1.1运动员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全国一线专业篮球队伍和运动员数量锐减。中国篮球协会运动队和运动员注册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省市、共有75支一线专业男女篮球队,而到了2004年底,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线专业男女篮球队只有49支。1980年,我国一线专业篮球队伍的运动员有1 320人,而在2004年底,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线队伍的男女运动员只有784人。两项前后比较,运动队数量减少了26支,运动员总数减少了539人。

全国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在训人数明显减少,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据统计,1980年全国业体校篮球运动员(三线队伍)统计人数为 50 529人,1993年为30 196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业余体校篮球运动员(三线队伍)在训运动员人数不到20 000人。由于业余体校篮球在训运动员的减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导致全国部分青年队(二线队伍)因生源不足而解散。目前,全国青年队(男女二线专业队)只有34支,在训人数不足600人。

2.5.1.2教练员人力资源调查表明,高水平篮球教练员数量偏少、执教经验缺乏,文化层次偏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级各类篮球教练员约15 000人,而目前在中国篮协注册的一二线队伍的教练员仅有130人。参加2004-2005赛季中国男篮甲A联赛(简称CBA联赛)各俱乐部篮球队主教练员共14人。

各队的主教练全部由退役运动员担任,其中有12 人的运动经历都曾达到国家队的层次。虽然,他们普遍具有高水平的专项训练实践和长时期高水平训练的经历,但接受系统正规理论学习较薄弱。14名主教练中,只有1名研究生学历, 3名本科学历,其他10人均属大专学历。中青年教练居多,50岁以下的教练员有12人之多,其中35~40岁之间的就有7人,占50%,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刚刚退役的运动员,执教年限有6人在3年以下,临场执教经验缺乏。

2.5.1.3裁判员人力资源高水平篮球裁判员偏少。目前,全国共有篮球国际级裁判56人,国家级(含A级)裁判员500多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 000余人,国家二级裁判员3 000余人。其中,高水平篮球裁判员人数非常有限,每年的CBA和WCBA两个联赛临场执法的裁判需要100多名,而目前真正技术过硬的高水平裁判员不超过20人。这种状况使得竞赛部门在选派裁判员时经常捉襟见肘。

2.5.2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短缺对竞技篮球发展环境影响1) 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短缺,不仅制约着竞技篮球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而且势必造成竞技篮球生态失衡。

2) 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短缺,使人力资源成本的恶性攀升更加重了俱乐部的负担。如果说教练员、运动员这类特种技术人才是在市场中通过 其自身商业价值的体现,并由此为俱乐部带来巨大效益,获得比较高的收入还能理解。但若情况恰恰相反,人力资源成本的恶性攀升更加重了俱乐部的负担需要依靠企业甚至政府的不断输血来维持。

2.5.3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人力资源浪费竞技篮球发展环境影响竞技篮球资源浪费是指:在竞技篮球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各种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由于使用上的不当,而没有发挥应有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而导致竞技篮球生态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的浪费,才是竞技篮球目标实现的障碍。

竞技篮球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教练员的流失上。统计数据,1993-2004年我国篮球学校共流失教练员1 500人,其中属合理流动的仅占18%,而不辞而别的占了25%。

竞技篮球生态系统外部的人力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下岗上。以 CBA联赛为例,从1995 年全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允许外援参赛以来,每个赛季少则 12 人,多则24 名本土球员因此被挤占CBA参赛名额而下岗。下岗运动员占所有 CBA参赛球员总数的16.6%。

2.5.4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征1) 竞技篮球运动员人才资源开发特征:开发对象的复杂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开发内容的全面性;开发手段的专业性。

2)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体教结合”;职业化模式。社会转型期作为篮球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积极贯彻奥运战略方针,调动国字号队伍和地方俱乐部和优秀运动队及大中小学积极性,建构未来训练和人才培养的体系模式。

3) 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受到挑战,梯队建设不合理;国内篮球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基层篮球处于有球迷、无组织的状态,基层青少年篮球训练水平低,教练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教学示范不规范。由于受“金牌战略”的影响,有些地方重单项轻集体,弃大球抓小球;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A联赛,使后备人才分流,对专业队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影响;部分省市只重视一线,忽视二线、三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后备人才匮乏,梯队建设仍呈现出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形状。

2.6转型期竞技篮球保障体系特征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原有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经费保障、科技信息保障、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等。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赞助篮球竞赛及运动队的积极性高涨;职业篮球俱乐部正由联办型向实体型、股份公司型方向发展,社会资金在竞技篮球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社会兴办的篮球项目学校或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大量涌现。这些都表明政府独家办竞技篮球的模式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2.7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互动特征竞技篮球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示范作用,吸收群众篮球中涌现出的优秀竞技篮球人才,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篮球与群众篮球是不同的两种体育形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互动互补,共同发展。

群众篮球是高水平竞技篮球发展的基础,广泛开展群众篮球运动,不仅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为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不断涌现优秀竞技篮球人才创造了条件。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世界竞技篮球发展表现出科学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社会转型期“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基本特征;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具有政府主导下的探索性、渐进性和过渡性特征。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文化需求等,推动竞技篮球事业的持续发展。

2) 行政组织管理特征表现为: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具有较为明显的行政特征。同时具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职能。我国竞技篮球管理的系统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国家利益仍是体育管理系统的首要动力;经济利益逐渐成为管理系统的重要动力来源。

3) 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竞赛管理特征: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掌握篮球竞赛管理的组织权和管理权。体育系统仍作为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教育系统争夺竞赛市场。体育、教育系统的纵向结构较为明显,而横向结构紊乱,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

4) 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训练管理特征:体育系统篮球训练纵向组织结构分为高级训练、中级训练和初级训练形式教育系统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阶段等三个层次;职业篮球俱乐部产权形式表现出层次众多、投资主体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5) 转型期竞技篮球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后备人才资源开发对象的复杂性;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开发内容的全面性:开发手段的专业性。

4.2建议

1)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竞技篮球与业余篮球关系,重视业余篮球发展,促进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与管理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经济学等新的视角来认识考察当代中国竞技篮球的本质与结构,充分引进市场机制,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充分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篮球发展理念、管理运作模式、训练竞赛方法以及篮球文化和俱乐部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学习中消化、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

[2] 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2):3.

[3] .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

[4] 牛彤.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J].教学与研究,2005,3.

[5] 路凤萍, 苏庆川,刘新民.论社会转型期体育的发展与管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6] 刘青.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探讨[J].体育管理,2005(1):15.

[7] 张林.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7.

[8] 贾志强.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进程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拓展运动对旅游类专业院校整体改革的推动 下一篇:我国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通级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