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乡村旅游

时间:2022-09-17 07:00:09

农民参与乡村旅游

摘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京郊市级民俗村的案例剖析,本文对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发现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因素,为乡村旅游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微观例证。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民参与 政策优化

中国乡村旅游不仅是城镇化催生的新兴旅游形式,也是对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益探索。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同农业的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技能提升和就业转移,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在2008年出台的“土地新政”背景下,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速度加快,出现了一批综合效益较好的典型地区,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和博弈关系,使得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更为多元和复杂。在国内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利益纷争,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途径以及利益保障等环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飞地化”问题突出,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民就业相脱节,基于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小微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这些问题威胁着农村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一、“京郊旅游”经济效益和农民就业概况

北京的乡村旅游是大都市综合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大型都市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消费差异化程度高、资金和技术支撑雄厚、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较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机会多、方式方法多样。北京的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业态,并在投融资模式上形成了转移支付、复合投资、权益融资、股权融资、社会集资、外商投资、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多样化的投融资模式。随着北京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乡村景观、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性的不断变化,“京郊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在北京周边的典型形式。

据北京市旅游委相关统计,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33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总收入达25.1亿元。各类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303个,吸纳就业人员4.6万人,实现总收入21.7亿元。13907个民俗接待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个),吸纳就业人员1.8万人,实现收入8.7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6.4万人,占乡村常住人口的2.32%。截至2009年末,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达到约36万人,占乡村常住人口的13.8%。2011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农业观光园人均劳动报酬8167元,民俗接待户人均劳动报酬8248元,分别相当于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5.4%和56%。近年,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为农民更广泛、深入参与乡村旅游扫清障碍就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二、农民参与京郊旅游:怀柔区琉璃镇青石岭村的案例

(一)背景概述

北京市怀柔区乡村旅游发达,拥有乡村旅游村35个,各类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果园、垂钓园500余个。2010年,怀柔区共接待游客1280万人次,旅游收入17.4亿元,接待乡村旅游游客512万人次,旅游收入7.68亿元,分别占接待总人次和收入的40%和44%。重点旅游乡镇农民纯收入的6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旅游相关产业。青石岭村是北京市市级民俗旅游村,位于怀柔区琉璃镇东北部,距怀柔城区38公里,距北京市区106公里。该村位于白河上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距离北京和怀柔城区都相对较远,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分户经营。但该村很好的保持了乡野风光和乡村风情,曾经成为《让子弹飞》、《老北风》等电影的取景地,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旅游需求处于上升期。

(二)乡村旅游就业

青石岭村共有农户113户,总人口209人,常驻人口60-70人,按照住房统计73户,耕地147亩,人均耕地七分左右。乡村旅游发展起始于2003年,2004年12月成立青石岭村民俗旅游分会,共有会员56人,具有接待能力的有26户。2005年青石岭村被正式批准为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青石岭村种植种类包括栗子、梨、小米、玉米等,养殖主要养鸡、鸭等。种植和养殖都不成规模,缺乏特色,收入较少。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本村劳动力的80%以上,每年5月到10月村民主要从事旅游经营,其他时间进行种植、养殖、外出打工形式获得收入。旅游从业人员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家庭中的年轻人多在城镇或大城市工作,旅游旺季作为补充性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近年来,村委会对村子的大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修建了停车场、配备了小型会议的基本设施、镇里组织了烹饪、电脑等民俗旅游相关的培训课程,农民技能得到提升,参与乡村旅游接待热情高涨。

(三)乡村旅游经营情况

截止2012年,村内民俗旅游专业户达到32户,主要提供住宿和餐饮接待。旺季时周末日接待游客500—600人,年接待游客约10—12万人,能够同时接待40—50人的民俗户有4—5家,民俗旅游接待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8户左右,人均年收入将近13000元。课题组从就业情况、接待规模、收入、培训以及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其中典型的规模较大的民俗旅游经营户就业和收入情况如下:

1、民俗户LSJ

(1)就业:常住农村2人,在外打工3人,旅游旺季从邻村雇佣亲戚朋友2人,旅游从业人员约计4—7人,非旅游从业3人。(2)经营规模:拥有客房8间,可同时接待15—20人,餐桌6张,同时接待约50人用餐。(3)收入情况:每间客房定价40—100元,餐饮人均30—40元,总营业收入每年约计10万元。(4)技能培训:参与镇里组织的旅游技能培训,包括烹饪、电脑等课程,参观过村里组织的外出考察,赴成都“五朵金花”学习经验。(4)困难和问题:大环境整治跟不上旅游发展要求,影响经营,宅基地指标限制,扩大接待规模受限。

2、民俗户JXL

(1)就业:常住农村2人,在外打工5人,旅游旺季雇佣亲戚朋友邻村劳动力3—4人,旅游从业人员约计5—9人,非旅游从业人员3人。(2)经营规模:客房14间,可同时接待50人住宿,餐桌9到10张,同时餐饮接待约100人。(3)收入情况:住宿环节利润较高,经营乡村旅游收入每年10—20万。(4)培训:曾参加镇里统一培训,参加考察北京郊区玻璃台、挂甲峪典型地区乡村旅游的做法。(5)困难和问题:整体宣传不够,大环境影响经营,缺乏大项目,旅游吸引力不足。

3、民俗户XSJ

(1)就业:常住人口2人,在外打工4人,旅游旺季雇佣1人,旅游从业人员合计约6人,非旅游从业3人。(2)规模:客房7间,能够接待15—20人住宿,餐桌1个,接待8—10人用餐。(3)收入情况:住宿是高利润环节,80%的收入来自住宿收入,餐饮收入为辅。(4)培训:参加镇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曾经赴京郊玻璃台、挂甲峪、柳沟等地以及四川等地考察学习。(5)困难和问题:缺乏大型项目带动,留不住客人,环境需要治理,旺季价格竞争激烈。

4、民俗户CZJ

(1)就业:常住人口2人,在外打工2人,旅游旺季雇佣4人,旅游从业人员合计约6—8人,非旅游从业2人。(2)规模:客房13间,能够接待40—50人住宿,餐桌8个,接待60—80人用餐。(3)收入情况:旺季一周可收入2万,最少也能达到5—6千,全年共计10—20万元。(4)培训:参加镇里组织的学习培训,外出考察。(5)困难和问题:缺乏景区带动,留不住客人,最多住宿一晚。

5、民俗户BDJ

(1)就业:常住人口2人,在外打工1人,旅游旺季雇佣1人,旅游从业人员合计约3—4人,非旅游从业1人。(2)规模:客房7间,能够接待15—20人住宿,餐桌3—4个,接待20—30人用餐。(3)收入情况:住宿是高利润环节,合计3-8万每年。(4)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烹饪、自学电脑,通过网络发帖招揽顾客。(5)困难和问题:资金困难、申请贴息贷款不熟悉程序,房屋保温没法解决冬季无法接待,旅游经营时间短。

(四)就业途径与困难

2003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怀柔区青石岭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开始于此时。此后,2005年6月1日,北京市旅游局和农委联合制定的《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经北京市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对民俗旅游户从环境、餐饮、住宿、休闲活动、从业人员和其他等六大类几十项细则进行了评定。本文中列举的五家民俗旅游户的经营和就业状况在乡村旅游初创阶段的乡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农民参与旅游热情高。部分家庭参与旅游经营后,实现了收入的大幅提升,示范效应显著。多数民俗户在对未来的筹划中,提出要扩大规模、扩大宣传、计划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房屋的扩建、加固和维修,提出要增加休闲设施和娱乐项目,例如卡拉OK、台球室、乒乓球室等投入。2、旅游从业以中老年为主。旅游从业人员以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为主,由于城乡在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年轻一代多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由于旅游淡旺季明显,“干半年,歇半年”,旅游收入只是种植、养殖收入的有益补充。3、产业化水平低吸纳劳动能力有限。特别是青石岭村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分户经营的初级阶段,规模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农村合作组织或大型旅游企业带动,对本地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同质化,旺季夺客源情况严重。4、培训考察受到欢迎。多数民俗户经营者曾参与政府组织的电脑网络和烹饪培训,但在实践中应用程度不高。村里已经开通宽带网络,但村民尚无通过网络宣传推广的意识。外出考察学习在发展初期可以迅速改变观念,凝聚共识,极大地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增强进行环境整治的主动性。5、促进农民旅游就业仍需提供外部支持。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需要培育或引入龙头企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农民技能。同时,也要为农民参与旅游经营提供金融、信息、法律、环境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使村民面临资金紧张、不正当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三、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验、障碍与初步建议

综合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尽管京郊旅游业态众多,投资多元,各区发展阶段差异大,但在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包括通过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乡村旅游用地规划》等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蓝图;通过民俗村、民俗户评定标准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实行差异化竞争,推行“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推动民俗村与区县三星级宾馆“结对子”,帮助民俗村实现服务规范化和品牌化;通过编写《民俗旅游丛书》、《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民俗菜肴制作》、《北京京郊旅游手册》等推动技能培训常规化。

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障碍包括宏观、社区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宏观层面包括道路、照明、排污、治安、医疗、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社区层面包括了农业合作组织、家庭结构等因素,个人层面包括个人素质、技能和管理经验等因素。从京郊旅游发展的例子看,农民参与旅游业经营在基本素质和技能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城镇化发达地区,农民依靠土地流转补偿、房屋租金获取收入,个人技能尚未随着农村发展而提升。在乡村旅游欠发达村镇,依靠旺季旺盛的市场需求,粗放经营,恶性竞争问题突出。

结合全国典型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来看,在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方面,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个方面:1、构建起政府、企业、协会、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等参与的,多元、立体、灵活的人才培训体系。把政府组织的就业指导、免费培训同企业上岗培训,内部定期培训,协会组织的考察、经验交流结合起来。利用北京科研院所多,智力机构密集的特点,充分利用外脑,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的“智库”,并通过政策鼓励专业教育培训机构涉足乡村旅游培训,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计划,满足不同业态从业者的需求。2、加强旅游信息化普及,推进农民深度参与。信息化可以大大改善农民分户经营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在电脑设备、网络接入等基础条件之外,更主要的障碍在于很多农民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自我学习和经营的意识淡漠,需要通过培训教育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对互联网、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的认识,更深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旅游局. 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J].旅游学刊,2006(1)

[3]古红梅.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2(1)

[4]柯珍堂.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马聪玲,197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上一篇:盈科广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析 下一篇: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