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困境中求生

时间:2022-09-17 05:29:43

国产葡萄酒:困境中求生

中国葡萄酒市场现状

尽管有调查报告声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红葡萄酒消费国,但毋庸置疑的是,自2012年底以来,中国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与上一年度同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底,中国葡萄酒生产117.83万千升,同比下降14.59%;销售收入408.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52%;利润43.81亿元,同比下降20.06%。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下降幅度更大,包括最大的4个企业在内的19个酒厂统计显示:产量比上一年度同期下降23.78%,销售量下降34.35%,销售收入下降37.8%。

葡萄酒业内的人士或许会感觉这种下降的幅度更为剧烈,因为多年以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平均每年产销增长都接近20%。

中国葡萄酒市场困境成因

谈到当前的困境,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中央政府严厉限制三公消费,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即使这是全部原因,我们也不会期望社会再倒退吧?),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多年畸形发展才是导致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

1)消费者具有消费愿望,但是无从下手

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掌握信息不对等,消费者能够获得的信息渠道有限,很多都是经销者掌控的信息,他们总是被有意无意地误导,被动地接受葡萄酒,这也就影响了其消费葡萄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葡萄酒经营者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葡萄酒被视为暴利行业,吸引了很多没有任何零售经验背景的经营者投资加入,尽管有些成功的案例,但是更多是在繁荣的背后惨淡为生,这部分经营者难以遵从市场秩序,影响了认真的企业。

3)过分依赖集团采购,忽视个人消费市场的维护

市场中很多经销商或者进口商,尽管业务量不小,但是客户数量极少,主要依赖于少数集团采购商,投采购者之所好,短期内很容易做出业绩,但是也很容易由于采购方管理人员的变化而业绩大幅波动;与此相反,鲜有经销者致力于开发与维护个人消费市场。

4)推广葡萄酒的方式过于简单,对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重视不够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的饮食文化,肯定对于推广葡萄酒会产生影响;可是,有多少生产商或者经销商真的在乎这一点呢?西餐的酒配餐理念直接搬到中餐不会产生共鸣。

突破市场困境的思考

1)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分析

要研究中国葡萄酒市场,绝对不能忽略“这是一个初级市场”,尚不成熟,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千差万别,必须加以区别对待。至少,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偶然消费型

这是我们葡萄酒行业需要多给予关注与鼓励的消费群体,其实,他们尚未成为真正的葡萄酒消费者,仅仅由于好奇或者其他偶然因素而消费葡萄酒,他们对葡萄酒消费的忠诚度很低;这个群体庞大,他们是扩大市场需求的中坚力量。

习惯消费型

这个群体是真正的葡萄酒消费者,他们对葡萄酒具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自己的偏好,注重葡萄酒的品质、价格以及独特性与多样性。显然,目前这个群体还不够壮大。

2)合作与竞争

葡萄酒业界应当重视与其他酒精饮料的合作而不是相互攻击,甚至在销售领域也具有合作的空间――那些酒精饮料巨头,哪一个仅是经营单一酒种呢?加强合作,只能有利于葡萄酒的推广,因为,在中国,任何其他酒种的市场远远大于葡萄酒的市场(参见图)。

3)重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事实上,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否博大精深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中西方在饮食习惯、材料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

4)单一的中国口味并不存在

很多人尝试专门为适应中国口味酿造一款葡萄酒,其实,“中国口味”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居民饮食与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他们对食物味道的认同取舍差异很大,难以一言概之。

5)消费者调查的有效性

新来开发市场的,往往会进行消费者调查,有时候真正读懂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很多人都会说:品鉴活动中,明显感觉到“中国消费者喜爱甜葡萄酒”。真的吗?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6)葡萄酒的价格合理性

中国葡萄酒市场产品定价偏高,在经营规模偏小以及专业能力偏低时更是如此,每个经营环节都期望大幅加价,这也就是“在网上能不能搜到酒庄信息”,也会成为采购商的判定采购与否的标准之一,但是,一旦消费者明白了真相,就会无情地抛弃这些经销商,到头来经营者也就不能持续发展。关于价格的另外一种极端行为,就是拼命压低价格;市场中消费者都在痛斥过高的葡萄酒定价,所以有的经销者打出:与产地同价销售。如果这是一些高价位的产品,或许还能实现,但是对于那些基本的产品类型,恐怕如此低的价位背后还有别的不敢透露的信息。

7)抓住新一代消费者

目前,相对多的中国消费者偏好浓郁、强壮的葡萄酒,因为这些消费者都有“中国式”喝烈酒的经历,那些细致、纤弱的葡萄酒,已经唤不起他们味蕾的感觉了。但是,对于新生代(1980年以后出生的)消费者,得益于成长在开放的中国,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父辈们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之中鲜有人可以接受“中国式”干杯了。

难道这种变化还不足以引起葡萄酒生产者关注吗?

8)对葡萄酒教育的误解

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多或者不全面会影响到消费;但是,如果说因此而要“教育”消费者如何进行消费,恐怕不是一种很恰当的表述方式。是我们从业者需要与消费者沟通的,介绍我们的产品,让产品在消费者面前更好地表现出来。却怎么就变成了消费者购买产品,却还要被“教育”呢?

现在很多葡萄酒培训班,如果不是可以“获得证书”,因而可以“谋求好点的职位”,有多少人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参加呢?

上一篇:胡柳:中国寿险亿元保额第一人 下一篇:SOHO中国 坎坷“地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