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22-09-17 05:04:27

【前言】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共同探索真理的同志关系,质疑解惑的合作关系,指路导航的朋友关系。真正把学生摆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要努力营造活跃、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课前预读,认字释词、录音范读、创作思路、语言妙用、影像利用、及反复朗读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途径。

关键词:阅读兴趣;教学质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9-02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情感表达、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素养能否提高。

本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共同探索真理的同志关系,质疑解惑的合作关系,指路导航的朋友关系。真正把学生摆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要努力营造活跃、轻松、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文形象思维,再造思维和创新思维。然后教师方能正确分类指导,恰当点拨,揭示正确答案。如果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不存戒备心,不担心别人随时会批评和指责)和心理自由(不要有太多的规矩和约束),学生就会在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时顾虑重重,害怕错了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指责,这样的回答吞吞吐吐,别说创新,就连复述课文也说不准确。

2.课前预读,认字释词,清除阅读障碍

农村的初中学生,认字释词的困难还是有的,特别是一些古典课文和抒情散文,更显得必要了。教学中可利用课前预读,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出来,自己查字、词典加深印象。教师用课前少许时间板书出来共同解决。例如: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时用课件出示: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利用录音范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4.从探讨作者的创作思路入手

在解决了学生们的阅读障碍以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既可以开启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又可以稍加梳理便能看出作者的构思技巧和文章结构,该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前呼后应,联系紧密,足可以看出作者功力丰厚,独具匠心,结思巧妙的特点。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5.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多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在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现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6.从注入感情反复朗读课文入手

课文中通常还要用标点符号来规定语言之间的停顿(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并有不同的标点符号将这些停顿的语音、语调、语气固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即是说,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把书面语言中那些逻辑上的停顿,那些结构上的停顿,那些语法上的停顿,那些感情上的停顿分别作了注释,使文章更加丰富多采。 要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把课文中由书面语言和标点符号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的瞬息变化,用语音的高低轻重,用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语句的说话口气朗读出来,并辅以朗读的神态、表情、手势等,让听的人能够听得出课文表达的全部意义。 学生注入情感朗读课文时,眼看,心理,口到等多种器官并用,可以切实做到心领神会,开启思维。许多好的课文,好的片断,多次反复诵读,就可以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大胆联想,提高写作能力和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挫折教育的渗透措施 下一篇:让“二度设计”成就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