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度设计”成就课堂精彩

时间:2022-08-10 04:00:23

让“二度设计”成就课堂精彩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师备课除关注教材,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要以多备应多变,随时准备重新调控课堂,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二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87-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所谓“二度设计”,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应对策略,是促进教师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新状况,灵活地做出判断,根据新的情况设计下一步的教学进程,让动态生成的资源能为我所用,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1.教学目标在生成的资源中“提炼”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但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教学目标是可以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的学习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学目标也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让学生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以及学习进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特别是开放性学习目标,除了共性目标外,其他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具体可将教学目标分为:①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学习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②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⑶发展性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综合发展、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如《稻草人》一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帮助学生认识“肤、怠、穗、瘪、搓”5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等11个会写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强沉甸甸”等词语;②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③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目标①、②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目标③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学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三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教学过程在动态的生成中“演绎”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随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课堂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观点的创意、理解的偏差、辩论的价值。课堂上生成的创新火花越来越多,一些富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往往会不期而遇。教师应善于把握一些“价值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把它们有机纳入课堂的目标范畴之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顺学而导,让生成性教学“乘风破浪”地前进。

这是《王冕学画》中描写王冕的一个句子:“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来几本旧书。”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说'偷空'呢?是不是说王冕的做法不好呢?”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生成性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将这一问题点“石”成“金”,顺学而导:“是呀,你从'偷空'中到底对王冕品出了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听听学生的精彩解读吧:“作者说王冕'偷空'买书,表现的正是对读书的热爱!”“王冕是'偷空'去村学堂的,说明他一方面劳动,一方面学习,他是多么勤奋好学啊!”“王冕‘偷’的是空闲,是时间,与其说是‘偷’,不如说是‘挤’!所以,‘偷空’非但不是说王冕不好,而是说他勤奋好学的可贵啊!”……

一个看似与课堂“基点”无关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为教师的点“石”成“金”,因为教师的顺学而导,收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惊喜,反而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

3.探究主题在学生的问题中“引入”

教师要营造真实有趣、动态开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动态中建构知识,课堂教学也在动态中不断地生成。

如一位教师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课题时,他这样写到:“徐悲鸿立志学画”,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您把‘励志’写错了,不是‘站立’的‘立’。”“对呀!”学生一致表示赞同。教师故作惊讶:“可我们通常都写成‘立志’呀,难道书上写错了吗?”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翻书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我刚查了字典,字典上没有‘励志’这个词,可能是书上写错了吧?”“不对!‘立志’就是立定志向,‘励志’从字面上解释含有‘鼓励,勉励’的意思。‘励志’一词让人体会到徐悲鸿的决心很大。”“‘立志’可以理解成立定志向,不也能说明徐悲鸿的决心很大吗?”“对呀,我也很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立志’和‘励志’的意思本来就是很相近的嘛!”见学生又是一阵沉默,教师趁机扇了一把“火”。于是,新一轮的探究开始了,有的学生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刻苦努力”体会到徐悲鸿在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前就曾立志成才,被激怒后他“更加发奋努力”,悟出“励志”比“立志”决心更大。有学生画出了写徐悲鸿奋发努力的句子,证实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由此体会到徐悲鸿立志决心大。有学生发挥了想象,徐悲鸿在法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时、他总是不断勉励自己,一定要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因为他总是不断勉励自己,从不动摇自己的志向,所以,用“励志”比“立志”更加恰当。学生努力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句古话说得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里,教师的有意而为之的设疑与学生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相得益彰,于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着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本,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悟,引导着生成性教学不断渐入佳境。

上一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教师说好普通话“五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