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带着枷锁起舞”

时间:2022-09-16 03:42:13

影子银行:“带着枷锁起舞”

能量巨大的市场“游商”

什么是影子银行?可能在此次危机之前鲜有人知。但是,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影子银行终于从隐身幕后的“影子”走到台前,其“知名度”空前远播。

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其实“影子银行”这一说法并不正统,并没有什么规范的定义,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指的是没有挂银行之名却具有银行之实的信用中介体系。

显然,既然为“影子”,其若有若无的特征很容易为人忽视。打个比方,在一个集中的“市场”里,金融监管者是市场管理员,正规的金融机构就是市场“摊贩”,管理员对“摊贩”的管理相对集中和主动,而影子银行,就像来去无踪的“游商”,管理员难以捉摸其行踪,对其也难以运用规范的管理规则进行管理。

但是,这个影子一样的“游商”不得小觑。虽然名声不大光彩,但能量巨大,成为酿成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结构化投资载体(SIV)、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ABS)、担保债务债券(CDO)、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工具和产品,全都是“游商”一族。

带着枷锁起舞

在影子银行的助推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但是,影子银行并非十恶不赦,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影子银行处心积虑的阴谋。

影子银行同众多市场“摊贩”一样,一心一意想的是“多赚钱、少花钱、无风险”。因此,它们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创新化的信贷运作方式(成本低),通过资本市场有效分散风险(风险低),加快了资本流动,繁荣了金融市场。但是,如同市场“摊贩”一样,它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也会不遵守规定,扰乱市场秩序(杠杆率过高、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等),给市场带来隐患。因此,要在市场上给“游商”一个正式席位,将其纳入规范的管理体系下,让其带着枷锁跳舞,发挥正面的作用。

枷锁有些沉重

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终于正视了影子银行的巨大能量,为其套上了监管的枷锁。

一方面,规定影子银行的发展和运作过程,要“广而告之”,即进行信息披露,同时要注意市场秩序,即遵守市场纪律。危机后,西方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设计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以简洁通俗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掌握相关信息。以美国为例,《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超过一定规模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并向SEC报告交易情况和资产组合等方面的信息。

另一方面,针对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来加强。影子银行不是单兵作战,它们体系庞大,家族内成员众多,所以具有系统重要性,能够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所以,对待影子银行,关注的重点也是“影子”家族,而并非单个“影子”。这样一来,就必须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防范“影子家族”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家均强调要关注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产品及市场,其中包括具有系统性影响的影子银行机构。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不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扩大监管范围。如美国将场外衍生品、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纳入监管。二是提高金融监管标准。如巴塞尔协议Ⅲ严格资本要求并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大幅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三是加强风险隔离。如美国金融监管引入“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运用自有资金开展自营交易,要求银行将风险大的非传统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特定的子公司。英国强调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体系之间结构性套利的机会

中国有“影子银行”吗?

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理财产品或计划、民间融资、各类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场外金融衍生品等。这些产品规模小,运作形式简单,与国外影子银行相比,风险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部分机构存在监管空白或者监管重叠现象。

此外,国内影子银行家族中另一个重要成员就是民间融资。这里所说的民间融资既包括私人之间、企业之间不以商业票据为基础的拆借、互助基金组织、和会等组织,也包括已经“阳光化”的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在我国,民间融资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原因,由于其体现了相助互利特点,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以及中小企业,填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缺失,因此,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民间融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引发风险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也会动摇金融体系的稳定。

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不同国家,影子银行存在的形式并不相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改革是针对其国内影子银行特有问题开出的药方,中国不宜直接照搬,需要根据自身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点与问题,有限度地借鉴国外经验。

要首先完善金融立法。当前金融法律框架,还不能对“影子银行”或“影子业务”进行全面监管。对银行理财产品、民间融资、资产证券化、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和完善。

要循序渐进推动金融创新。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的问题,合理有序地开展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投机行为多于投资行为。因此,应在强调原始基础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稳步推广的同时,建立严密的评价和监管体系,防止金融创新引发的风险积聚。

夯实微观监管机制。一是尽快将监管边界扩展到影子银行体系,明确相关归口监管部门及职责,减少监管盲区和监管重叠,由其定期评估各类机构和业务的风险水平,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当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强度。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对表外或证券化性质的业务提高资本金或拨备要求,建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有效的防火墙,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持续稳健经营。三是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监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对金融属性相同或相似的机构和业务制定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四是设计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现有分业监管框架基础上,采取多部门协作和多学科合作的思路。构建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监管部门参与,以发现系统性风险为目标,预警和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为关键,压力测试为工具的宏观审慎立体管理网络,及时发现金融体系脆弱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体系;二是要为宏观审慎分析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体系,根据管理需要,分类建立数据库;三是尽快开发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以及杠杆率的动态调整方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上一篇: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如何让澳门元摆脱弱势地位 下一篇:透视“卡”时代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