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影子银行

时间:2022-10-13 06:57:44

浅议中国影子银行

摘要: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起源于全球金融最发达的美国,因其酿就2008年金融危机而广为人知。如今,在美国生根发芽的影子银行在中国遍地开花,其影响不断被各方讨论。影子银行尚未有全球公认定义,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双重影响,希望对其定位与政策建议有所启示。

一、影子银行概述及定义

2012年10月初,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直言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庞氏骗局,在业内外引发轩然大波。几天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就警告中国“影子银行”风险。但是同时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当下过分夸大了影子银行的风险。这两方的观点截然相反,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重大矛盾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影子银行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在美国,影子银行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们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而进行信用扩张。典型的代表便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级债。

如果把这一美国版定义生搬硬套到中国,那么结论是可笑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很小。我国金融体系绝大部分是受监管的,而不受监管的灰色领域还没有发达到进行证券化的程度。

对于“影子银行”,银监会在2011年的年报中将其广义定义为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按照这个定义那么在现实市场上,我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银行表外业务,包括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由于在央行监管下,因此不能算作影子银行。笔者认为,首先这些表外业务板块符合广义定义的规定。其次,虽然西方认为不受监管是影子银行定义的关键之一,这些板块也的确在监管之下,但是相对来说不是特别严格。比如,相较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比较容易。又比如,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现如今层出不穷,仅2011年发行种类就有5位数,同时合同说明书又长篇累牍,银监会很难做到全面监控。银行理财产品的丑闻见诸报道者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再次这些银行的这些表外业务募集了大量资金,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影响(文章第三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综上,笔者认为银信理财和委托贷款应该划归于影子银行的范畴,而且如果按量和影响力来分,可分为银信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以及民间金融三大板块。

二、中国影子银行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影子银行从何时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无从考证,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确是有目共睹。据统计,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2012年11月的54.75%,下降了近37.25%。2002至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同时,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个表外融资指标高速膨胀,委托贷款新增由2002年的175亿元扩张至2011年的12962亿元。还有更多的资金是通过银行理财的渠道流入了“影子银行”。业内人士透露,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6.5万亿元之巨。另据银监会估计,2010年中国存量影子银行贷款已达20万亿元,几乎占我国GDP的二分之一。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信贷难以满足经济体需求,迫使资本需求方转向影子银行

2002年至今,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长期利率管制和短期货币紧缩政策的双重效应叠加使银行在这方面的供给略显不足。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是157686.63亿元,是2002年的7.84倍,而与此同时人民币贷款额2012年相较于2002年却只有4.44倍。这给中国经济体,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企业面对资金周转等压力,只能向不受监管处在灰色地带的影子银行借贷。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为了弥补2008年后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政府投入的天量信贷,央行逐步缩紧信贷规模,而这也是引发温州跑路事件的原因之一。

(二)银行实际负利率以及投资渠道少,迫使资本供给方转向影子银行

中国自2003年11月起进入了实际负利率时代,时至今年1月的99个月内,负利率时间占了58个月,所占时间比为60%。而2008年2月最高负利率达到4.56%。从2010年2月开始到2012年1月,负利率持续了整整两年,月均负利率达1.6%以上。面对将资金存入银行不断贬值的现状,投资者主动进行财富管理以提高资产收益的愿望十分强烈,其中一部分投资者便把资金转向了高利率的影子银行。2010年以来,广义上作为影子银行组成部分的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快速增长。根据北京银联信公司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年,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行量为21251款,大约是2010年全年的2.08倍。

(三)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转贷业务,加剧了资本供求的不平衡

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处在一个较低的程度,资本市场不发达。以股票融资为例,截止2012年11月,社会融资总量中股票融资所占的比例仅为1.68%。因此凭着良好的信誉和实力,上市公司或者大型企业本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却因为资本市场的不发达,致使和中小企业一样扎堆于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又是处在“僧多粥少”的状态。面对借贷资金少,风险程度高,风险管理复杂的中小企业,银行自然更愿意放贷给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这一状况同时也加剧了它们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即使在资本市场上有渠道可以融资,这些企业也不愿意“另辟门路”。

更有甚者,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超需求从银行借贷,不但在用资方面,由于低成本没有考虑到资金效率,而且将超出部分再转贷给中小企业,获取额外利息收入。我们从委托贷款的业务量可以看出端倪。时至2012年11月,委托贷款总量为10759.68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7.60%,是股票融资的4.53倍。而委托贷款的利率上限系数是1.7,往往高出传统银行贷款很多。委托贷款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大企业用资“大手大脚”,甚至出借资本,而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这种供求不平衡更加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发展。

三、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影子银行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金融成长而逐步出现、发展,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迅速膨胀的。可以说,影子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大环境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也给中国的经济金融增添了一定的风险。可以说影子银行是把双刃剑,笔者认为,其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弥补了金融经济制度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市场需求作为产生影子银行的源生性驱动力,说明仅仅以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本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政策等因素考虑却难以提供流动性。而这个矛盾和这一流动性缺口为影子银行所填补,为经济市场运行注入资本活力。客观上讲,影子银行为现行的中国经济金融制度作了填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二)影子银行松散了本来严格管制的利率,有利于利率市场化

众所周知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而对利率进行管制,其实质是违反市场规律。在现行的经济金融大环境下,资金的需求量远大于现行的供给。真正的市场利率,应该高于当下传统银行的利率。影子银行为原本的固定的利率进行了市场化的浮动。比如委托贷款的系数区间是(0.9,1.7),使得借贷双方都有了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定价的权利。又比如理财产品的利率往往高于同期银行利率,这正是资金供求不足的市场体现。利率市场化是公认的大趋势,影子银行这方面的经验可供借鉴,从某种意义上它推动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一些影子银行的过高利率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些民间借贷和处于灰色地带的小型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利率过高,有些地区月利息是4分、5分,甚至还有1角以上,其实质是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资产掠夺,其后果对实体经济来说是饮鸩止渴,对金融机构而言是竭泽而渔,甚至伤人伤己。

(四)“影子银行的同期性效果”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

除开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往往通过对整体信贷规模、信贷投放结构调整的手段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由于政府出台货币政策后,受到限制的经济体可以同时向影子银行处获取流动性支持,对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影子银行的同期性效果”。对“影子银行的同期性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从信贷规模总量上看,影子银行系统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规避了国家对贷款新增的控制目标,影响货币供应量统计,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从信贷投向结构上看,处于国家产业政策严格管控的行业主体在信贷资金收紧投放后,便转向影子银行通道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削弱了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实施效果。从信贷形势分析上看,影子银行以分流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为资金运作的基础,增加了活期存款的波动性,扰乱了政策制定者对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和流动性判断的准确性。

(五)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不仅体现在影子银行系统自身,也体现在传统银行系统和投资者之间:

1.影子银行自身是风险的载体。影子银行自身存在很大风险,尤其是民间借贷和处于灰色地带的小型金融机构,不但不受监管或者受监管程度极低,而且本身制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缺陷。

2.影子银行嫁接于传统资金融通渠道基础之上,它改变了金融体系内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式的比例,其运作过程也将金融体系的内部风险更大比例地传导给投融资者,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的敏感性。

3.前面讲到一些优良企业从银行处获得低利率贷款,再投向影子银行,以谋求利润。而当出现市场信息,市场情绪以及短期流动性的波动变化,影子银行体系会加剧传统银行体系的杠杆累积效应与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加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四、针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建议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双重作用,而其弊病的根源在于我们没能对影子银行做到合理的监管。笔者认为,对待影子银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如何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这是基础;二、如何充分利用影子银行促进利率市场化,以达到促进中国金融发展的目的。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资本供求失衡状况。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扩宽融资和投资渠道,并且鼓励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有良好信誉和收益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时限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行的类似于转贷和委托贷款的业务,并且将资本的合理利用作为企业考核的标准之一。

改善资本供求失衡状况,促使受监管程度较高而风险、成本较低的合法融资渠道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源头上抑制影子银行过度扩张,以便通过市场本身的作用而不是行政将它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二)对影子银行进行合理的监管。将符合条件的影子银行公开化、规范化和合法化,通过监管,掌握利率,放贷量等基础数据。而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合理的监管,就可以避免影子银行的利率过高、同期性效应同时降低系统性风险。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规范发展民间金融。通过民间借贷金融立法,尝试设立等,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逐步推动民间金融借贷从地下走向公开化、合法化以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充分发挥民间借贷政府公信机构的作用,防范民间金融借贷的系统风险,循序渐进地引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风险监管的正轨中。

2.针对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国家应该加强立法强度,严格规范这些机构运作的基础产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标准,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这些机构的资本金充足率要求、杠杆率要求、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等使他们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根据影子银行各个机构的特点区别对待围观管理,

3.对影子银行的信息进行及时披露。一方面,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收集、处理、共享平台。统一各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各行业协会的监控标准核算口径,定期汇总、分析并及时市场数据,让影子银行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参与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探索针对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与监控制度,降低商业银行、投资者之间与影子银行关联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借贷双方进行对接,降低交易成本,限制高杠杆金融运作活动,预防交易风险。

(三)鼓励影子银行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需求,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总结

影子银行是特定阶段的产物,虽然至今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其规模,可是其影响力之大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对此我们要理性对待,既要承认其巨大的规模与影响力,但也不可盲目夸大其风险。在笔者认为的三大板块中,影子银行的银信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毕竟是受国家监管,若生搬硬套的用西方标准来测量,难免会高估风险。

鉴于中国影子银行的特殊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弥补了现有经济制度不足之外,也给中国经济金融系统带来了难以测算的风险。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制度,发展资本市场,减小资本的供求失衡,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住影子银行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等手段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同时发挥其活力,鼓励金融创新,推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实现中国经济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中国再也不能持续负利率了.http:///20120321/n338374416.shtml

[2]陆岷峰,张惠.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3]刘庆东.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

[4]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四川大学

上一篇:中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下一篇:浅谈财政透明度及其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