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专家谈

时间:2022-10-23 09:22:12

影子银行专家谈

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如何看待其风险及如何进行监管?听业内著名专家学者如何说,将给我们带来裨益和思考。

向松祚: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总体规模仍然有限

由于至今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明确和统一定义,我们确实很难估算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目前至少有如下4种估算。

第一种是以金融产品来界定影子银行,估算规模大致为28.8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55.4%,占银行体系全部存款余额的32.3%。根据FBS的2012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控报告,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66.6万亿美元,是全球同期GDP的111%。依此简单对比,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及其与GDP占比不算高。

第二种是估算影子银行业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根据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除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之外,近几年来,其余5项合计占全社会融资规模之比例快速上升。2009~2012年分别达到22.62%、37.67%、33.76%和42.1%。此类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

第三种是根据五大类资产管理规模来近似评估影子银行规模。截至2012年9月末,五大类资本管理规模总额达到23.35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6.73万亿元,信托6.32万亿元,基金2.47万亿元,保险6.90万亿元,券商0.93万亿元。

第四种是侧重估算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这可能是人们主要担心的影子银行产品。当然,银行理财是否属于影子银行有争论。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人民币,相比2011年末的4.59万亿元,增长近47%。银行理财产品蓬勃发展的背后,主要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

根据上述估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体靠得住的结论: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总体规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国银行总资产接近130万亿,贷款接近7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近40万亿元。与此相比,各类影子银行业务或者直接融资业务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左小蕾:中国影子银行潜在风险警笛已鸣响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参与主体,基本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刻意忽视每个主体自身都是系统风险制造者。虽然每个银行都认为风险可控,监管部门的数据也认为各银行的相关风险监管指标在可控之内,但别忘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制造的系统风险引发的。危机前每个影子银行不但是一般意义上自我认定风险可控,而且每个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都在计算VAR,也就是计算在1%或者5%的置信区间内,公司在现有资产配置下每天最大的亏损值。而每个投资银行的VAR值截至危机爆发前都被认为是风险可控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各银行计算的只是各自面对的非系统风险。殊不知,通过发行和交易衍生工具把公司和客户的资产配置在各种衍生品上的所谓“风险管理”并未消除风险,只是把风险“分散”到了市场各投资主体,所以实际上每个衍生品都是在向市场释放风险。

现在,国内各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信贷公司、民间投资公司,所有影子银行都在乐此不疲地发展理财产品,这与美国2001年至2006年的情况颇为相似,可能差别仅在产品的复杂程度而已。实际上这些理财产品正在向市场急剧释放风险。近期某银行理财产品不能兑付的情况不能仅视作个案。2002年,当美国第七大能源公司安然因表外衍生品出现问题轰然倒下时,人们也是把它当作个案的。我们对已冒头的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早做防备,才是上策。

当下国内影子银行业务已如火如荼,衍生品也在加速发展,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金融世界,监管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杨再平:欧美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 关键是加强监管

杨再平专职副会长在1月11日金融界举办的年度高峰论坛上指出,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国际也好,对影子银行不是说不应该存在,不是否定的,而只是说要把它纳入监管视野,加强监管。所以影子银行不是说它不应该存在,反而我们看欧美的影子银行被称为一种金融创新。只是我们这个创新与监管之间有一个猫追老鼠的游戏,很多的创新就是在逃避监管,猫的本领随着提高,把它又要纳入监管,然后重新又有逃避监管的事物出现,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所以欧美的影子银行是创新,它不是否定这种创新,不是不允许你做,而是说要加强监管,监管上面不能有空白,对冲基金过去很多国家都没有监管,证券化尤其衍生品过去很多国家没有监管。

庞氏骗局是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骗局,是一种违法行为,我们的非法集资甚至金融传销有高回报,以下家的钱收支高回报,然后以下家的下家的钱,到最后转不动,垮掉了。所以即使是真正的影子银行也不能够简单地给它安上一个庞氏骗局来打掉。这些概念不搞清楚,概念上的混乱就可能造成政策上的混乱,就可能造成该加强监管的不去监管,应该发展的比如理财要不要发展。

上一篇:邮市8大猜想 下一篇:民营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