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品阅读中的意境赏析

时间:2022-09-16 11:34:18

【前言】诗歌作品阅读中的意境赏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读到这里时,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将从诗中捕捉来的“明月”“青松”“山泉”“涧石”“翠竹”“青莲”“浣女”等意象组合成一幅雨后山村清幽空灵的晚景图,然后闭上眼去想象事物间和谐组合,色彩的清素典雅,气氛的静谧恬谈,尤...

诗歌作品阅读中的意境赏析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来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是培养文学趣味的最佳途径。而意境的赏析又是诗歌作品阅读中的重中之重,诗的意境美是古今诗论永恒不变的主题,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审美规定。那么,如何赏析诗歌作品的意境美呢?

一、捕捉意象,还原诗画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离开了形象,就无所谓文学艺术,离开了对形象的感受和把握,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诗歌尤其如此,诗歌的意境总是借助于一个个意象得以体现的,他们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即诗境。因此,我们要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去捕捉诗歌单个的意象,然后根据意象间的内在联系,优化组合,借助联想或想象的方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以达到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还原“诗中之画”的目的,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读到这里时,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将从诗中捕捉来的“明月”“青松”“山泉”“涧石”“翠竹”“青莲”“浣女”等意象组合成一幅雨后山村清幽空灵的晚景图,然后闭上眼去想象事物间和谐组合,色彩的清素典雅,气氛的静谧恬谈,尤其是浣女与渔夫有说有有笑的热闹场景。随着头脑中这种画面的出现,读者仿佛身于其中,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空间,即所谓的意境美。这样一来,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拉近了读者与作品间的距离,从而打开了通向诗歌鉴赏的大门。

二、填补空白,化虚为实

诗歌的意境不仅包括诗歌中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和人物意象组合而成的实有图境,而且还包括诗歌作品被读者欣赏时加进想象而创造出的意象与意象多重复合而组成的艺术境界,即古代文论之中所说的“想外之象”。前者为意境的第一层次,具有直接可感性;后者是意境的第二层次,具有间接可感性。作者为了实现从实到虚,从有到无的过渡,有时在作品中故意留下一些空白,设置一些悬念,以体现诗歌意境的朦胧美与蕴涵性。因此,阅读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其中的艺术空白,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以问答形式,道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而词中只写了答语,却未写问话,这是一处空白。我们可以试着从原词中悟出问话内容“经过一夜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了”。从而领悟到这是一个多情之问,一个淡漠回答,进而品味到女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化虚为实,化无情为有情。再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去深不知处。

诗写作者寻隐者不遇,与童子的一段对话,本该有问有答,但诗中只写答,而不见问。这时,我们不妨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经历,审美体验去填充空缺的内容。从童子“言师采药去”的答语中可推出上句是“尊师干甚去”,从“只在此山中”推出上句是“此山哪一段”。通过这样的填补,就能很好地把握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而捕捉到深邃的意境,体会到“弦外之音”,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化,从而架构起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三、多作比较,反复品味

阅读有些诗歌作品时,可通过比较,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意境。意境的比较,可有两种情况:(一)有无意境或意境高低的比较。如赏析崔颢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与同时代的诗人畅当的同题诗相比。畅当的同题诗写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间尘;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崔颢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西沉的太阳依山缓缓而尽,东去的黄河滔滔直奔大海。后两句以议论入意:要想看得更远,直至千里之外,那就更上一层吧。畅当的这道诗四句均写景,确也表现了楼高及登楼所见景象的宠阔,但除此外,似乎别无更深的意味,故而没能创造出浣的意境。通过上面两首的对比,我们不是能更好地把握崔颢《登鹳鹊蒌》一诗的意境吗?(二)对同题材、同有意境,但意境不同的作品的比较。例如赏析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与唐代另一诗人郑谷的《柳》做较。郑谷的《柳》写道:“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贺知章的诗,前两句对柳做了形象的描绘:碧树如玉,颖枝如丝,勾画出春柳的袅娜风姿;后两句转向对春风的赞叹,春风给柳树带来了新生,春天使万物充满勃发的生机。这样形成了清新明丽、催人向上的美好意境。郑谷的《柳》呈现的意境是:柳树的千丝万絮似乎懂得离别者的离情别绪,在春风中飘舞。亦可谓清新优美,使人心动意驰,通过这样的比较,既可准确地把握贺知章《咏柳》诗的意境,又可拓宽我们的眼界,增强分析、辨识能力。

四、避繁就简,见仁见智

如,讲解李商隐的《无题》一诗时,有人将其视情诗,本身就很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东风无力,百花调残的暮春时节,一对恋人依依难舍的别离。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炬燃烧滴泪成行,直到躯体燃尽的形象,表现了炽热坚贞、生死不渝的爱情。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转而从对方着笔,更见已之相思之苦。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借神话传说寄托希望与慰藉。整首诗借助形象,回环往复地抒情,把真挚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造就了深邃曲折、悱恻动人、优美深远的艺术境界。

总之,诗歌作品阅读应紧紧抓住意象与意境这一对概念,千方百计地进入欣赏的氛围之中,只有这样,诗歌作品的美才能得以显现。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微 下一篇:如何进行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