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微

时间:2022-06-27 07:47: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微

[摘要] 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成为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地方,更应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现美、向学生展示形象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单纯以识字为任务的误区,尽管很多教师一直在尝试实施素质教育,尝试让美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在具体教学中,要么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要么流于形式。这不仅无助于创建活泼、愉快的课堂,更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此,我想就这一点,阐发个人一点浅薄的认识,仅作狗尾续貂之论!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探微

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是指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人格上趋向完美。但是,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高金岭老师认为“学生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这就为我们的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读经典课文 品语言之美

小学阶段所选课文中,有较大一部分都是经典的美文,对这部分文章的合理使用、深入挖掘,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准确、细腻。可以讲所选课文都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读这些经典文章,一定会让学生获得好的语言训练,得到美的熏陶。

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就是这种文章的代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时间加强阅读,从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上课伊始,我使用多媒体,先配乐让学生看相关画面。

当学生们伴着音乐看到燕子在春风中上下翻飞,欢快鸣叫时,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个时候,我并没让他们马上就读,而是又放了一遍经典朗读。到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很强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节奏美,是对学生审美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并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味道,增强对美的享受。

二、诵古典诗词 赏意境之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学习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多积累一部分诗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本节通过对古诗特点及教学方法的梳理,希望能为老师们今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古诗的特点

小学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如《雨过山村》、《小儿垂钓》、《送梓州李使君》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如《静夜思》、《悯农》等,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小学阶段所选诗词,大多简单明了,但是,因为学生文学鉴赏基础差,针对古诗的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重在引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背,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就行了。这种做法也是由古诗文的特点决定的。

2.想象教学法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这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意境引导法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具体教学方法有如下: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理解。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游园不值》一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本诗的讲解中,我对诗歌进行了深入挖掘,从或失意、或欣喜的作者心态剖析,到深层哲理内涵的挖掘,循序渐进,逐步讲解,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三、设典型情境 学会创造美

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讲的也是这道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工作中,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一定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寓教于乐”不能只成为一句空话。教学中抓住重点结合点,巧妙设立情境,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比如:《燕子》一文,在讲解燕子外部特征时,一方面我让学生积累相关描写语言;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即兴描绘一种自己喜欢的鸟类。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说的不错。无意中,学生再创造美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下转第312页)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只要我们多角度立体教学,勤思苦练,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兆岭.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5)

[2]王素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预习”导读的几个步骤[J].教育评论,1998(6)

[3]杨中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效应[J].北京教育,1998(6)

[4]瞿红.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3)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词教学刍议 下一篇:诗歌作品阅读中的意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