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时间:2022-09-16 02:31:5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摘 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度,以及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也越来要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但在事业单位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外界环境的限制,其内部控制存在种种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分析研究,结合2012年财政部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并提出下一步的完善措施及建议,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08-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2年11月由财政部制定,2014年开始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于2012年开始实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新的事业会计制度的形势下,进入了新的开始。

事业单位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出于社会公益的目的而非盈利,由其他组织使用国有资产或者国家机关举办社会服务组织。内部控制既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和制度安排,又是单位治理的基石,《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基本原理与单位实际相结合,疏通理顺业务流程,针对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内部管理制度流程中嵌入制衡机制,强化了内控的机制建设。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准则下要从内部入手,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整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善提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能够促进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也能使得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事业单位专门开展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自查自纠工作等专项治理工作,对相关领域进行了专项的审计工作,加大了审计监察的频率和力度。在此加强审计检查力度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虽然能够深刻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步建立了单位内控制度,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环境薄弱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我国的一些事业单位中,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有些管理层更加注重业务的发展忽略了单位的内部管理建设,不仅缺乏内部控制的知识储备,在思想认识上也往往不够深刻。

2.权利责任不清晰,组织结构不合理。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涵盖内部各层级的机构设置、权责配置、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事业单位在权力制衡方面较为薄弱。合理的机构设置应当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种相互独立的机构,并在三者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责分配。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决策实际上就是授权审批过程,在授权审批完成后,按照审批的结果和业务权限执行业务办理,监督过程则贯穿于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监督授权审批过程的合法合规性及业务执行的合规性,影响和制约着决策与执行。通常,在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与执行部门处于同一级别,与执行部门平行,不能对决策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

3.人力资源政策、单位文化不健全。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控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对人员的录用、培训和激励等流程,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人的活动。最后,事业单位由于业绩难以量化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普遍不强。

事业单位文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存续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事业单位文化日益凸显其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谐进取的行政事业单位文化能够极大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事实上,事业单位整体较难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原因在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和事业单位管理的“人治”模式。事业单位的职能是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其最高层次的目标在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公共服务的目标人群是社会公众,公共资源也是由社会公众提供的。事业单位管理层和工作人员,他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容易受到私人利益的驱使,忽略不特定的社会公众的需求。

(二)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事业单位目前的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环节对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三)信息沟通系统体系不健全

信息与沟通是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控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事业单位内部、事业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尚未建立规范性、统一性的信息沟通制度。

(四)内部监督的力度与程度不够

内部监督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目前内部控制监督体制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许多事业单位充分意识到,或者事业单位能够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却没有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事业单位建立了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也形同虚设。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看重投入资金,轻视产出效益,财务安全和风险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基础。首先,要界定内控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各单位负责人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首推经济责任制,使内控风险直接与政绩挂钩。其次,按照业务流程整理现有的管理制度,理顺疏通内控制度,找出关键控制点及薄弱环节,必要时可邀请专家进行评估,提出内控考核评价办法,找出切实可行的内控体系。

2.合理设置组织架构,明确议事决策机制。通常,在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与执行部门同等级别,因此,决策机构的监督主要依靠外部监管的力量。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外部监督力量,包括国家审计署及各级审计机构的监督,以及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建立相应的议事决策机制方面,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实行重大经济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3.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塑造优秀的单位文化。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首先要有效规范招聘环节,注重应聘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其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最后要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激励员工。事业单位的优秀单位文化是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有效执行的有力保障。首先,事业单位负责人需要以身作则,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需要在单位内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二)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和识别,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建立规范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单位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评估,预测评估确定各种风险,并针对重要、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方面,需要在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至可承受的合理水平以下。

(三)强化信息沟通机制

事业单位要重视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准确地收集各类信息,并传达到相关内外部有关部门,并反馈,促进内部控制的实现。

(四)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通过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改进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审计结合,内部监督部门和外部监管部门相结合的方式对内控进行有效监督。日常监督和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主要手段,外部监管和专项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有力补充,通过各种方式的监管结合,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上一篇:Apple Pay正式入华 赶超本土支付巨头需更接地...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