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探讨

时间:2022-09-18 06:19:00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探讨

[提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30日

所谓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指的是由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领域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展开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强化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及原则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1、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由于监管不到位或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内部审计,不仅能将事业单位的详细收支弄清来源和方向,还能及时发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从而保护国有财产的安全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确保其保值增值。同时,内部审计能够监督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具体使用,避免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督促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监督事业单位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廉政建设。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整个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活动,可以发挥早预防、早发现、早遏制、早惩治的积极作用,对反腐倡廉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运作从而为履行事业单位的职能提供保障。

3、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发展战略以及规划建议。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提供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总结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所谓独立性原则指的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要独立于其审查的活动,一方面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隶属关系上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及审计业务的独立性。独立性原则是审计人员客观审计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内部审计的灵魂。

2、客现性原则。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一是需要审计人员在采用审计方法时遵循客观性原则,切实做到以客观事实为准绳,不能进行主观臆断;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事业单位提供报告。

3、审慎原则。职业审慎指的是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需要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对那些故意造假的不正当行为保持警惕,从而准确识别出那些可能损害到事业单位利益的行为,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采取内部审计措施的成本效益进行评定。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理论支撑。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以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长期以来,国家审计机关都没有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施准则,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规章制度缺乏强制性,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有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灵活性较大,很多日常工作都是按照事业单位领导意愿进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秩序。

(二)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忽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当前,很多事业单位没有意识到在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很多领导单一的认为单位内部已经设立了财务部门或有专人负责财务工作,没有必要再进行内部审计。特别是近年来财政部门实施了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工程、服务和货物购买实施了统一管理。同时,财政部门还会定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另外,审计局也会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很多领导人认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用不大,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对内部财务情况进行了审计,但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整治,只是简单的进行汇报。

(三)缺乏系统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审计机构,有的挂在财务处,有的挂在纪检部门,还有的附设在办公室,不具有其应有的独立性,难以完成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设置流于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程度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导位置,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由于缺乏系统的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统一指导而成效不大。

(四)内部审计内容单一,方法程序过于简单。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围绕财务收支情况展开的,大多是对原始单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督查上,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审计内容过于单一,也就很难发现事业单位中潜在的风险。在内部审计方法程序上,多数事业单位主要采取查阅会计凭证、财务报表、账簿等财务资料及查阅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通过询问负责人、财务人员来了解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缺乏深入排查,对内部控制审计不够深入,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五)内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审计工作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对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内审人员要掌握相应的财会、经济知识,而且还需要深入了解工程建筑、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当前从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知识面较窄。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和上岗考核,缺乏足够的内部审计经验,对工作不能很好地胜任,这样在较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果和效率。而且,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匮乏,为了满足繁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有的事业单位不得不从其他岗位,如财务会计岗位抽调人员。这种跨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虽然满足了审计工作对人员的要求,但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难以胜任审计工作。还有的事业单位因为编制不足等原因,长期借用企业人员或者使用人才公司派遣工,这些人员并不属于单位在编人员,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让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才能指导单位内审机构和人员按照规范的程序、方法和内容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具体而言,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其法律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明确自己担负的法律责任,从而认真对待审计工作。

(二)合理定位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系统完整的审计机构。事业单位应合理定位内部审计,根据定位来衡量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效,主要标准就在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是否得到实现,而不仅仅是通过内部审计查出多少违纪金额以及违纪问题。简言之,内部审计工作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监督不服务,也不能只服务而不监督,而是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不断加强监督,才能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和发展。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基础。系统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审计机构是保证审计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因此,审计机构还必须保证其完整性、独立性,能独立,不受干扰地客观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在设立审计机构时,在满足审计机构系统性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其独立性,审计机构能完全独立于其他部门,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三)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意识。事业单位要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了解内部审计目的,一方面要监督事业单位确保其遵守财经纪律;另一方面要为管理人员服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摆正位置,不能将内部审计工作置于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以监督员姿态来进行审计,而是要将自己当作事业单位职能部门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非审计工作人员也要转变观念,重视审计工作的意义。尤其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他们是否重视审计工作,是否接受内部审计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是政府要求,是为了例行公事,而是要认清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合理确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1、经费审计。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全款,差额补款,自给自足三种。其经费项目种类多、经费投入复杂,是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专项经费的内部审计,提高其经费管理质量,从重点项目入手。首先是对项目立项的经费预算编制审计。例如在人员经费的审计方面,就需要重点检查项目的人员数量是否符合事业单位的标准,有没有出现虚列人员的情况,在会议费用方面的审计则需要确定预算合理与否,避免虚报费用。其次是经费开支的审计。这一方面的主要审计内容是项目工作人员是否根据预算来进行开支,开支的手续齐全与否,工资津贴是否根据事业单位的有关标准发放,会议费用的开支有没有相关批文以及超过预算等。最后是进行会计核算。这阶段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是核算经费的使用,包括报销合规与否、原始发票真实与否,以及发票的时间地点等是否跟项目有关,以及各项开支是否根据预算而执行。

2、收支审计。一些事业单位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增加单位的收入,尝试用财政拨款进行投资,而投资管理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资产投资的效益,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发展。所以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收支向来都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事业单位收支进行审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主要内容是检查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例如项目合同的金额、经营收入以及利润的完成状况,从而全面评价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审计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所有收入是否都已入账,各项支出是否合理,会计凭证合规与否等;再次是审计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检查固定资产安全与否,是否贷款过多,或者擅自为其他单位或者企业提供抵押等威胁资产安全的问题;最后是检查事业单位的改制情况,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同时检查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尤其是对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制定以及执行,从而确保审计工作对财务管理的控制作用。

(五)积极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努力适应内部审计新形势。首先,传统的内部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在新形势下,必须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做好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防患于未然,防止违纪现象的发生;其次,从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来看,应该加大审计手段现代化建设与应用,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具体可采取建立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采用先进审计技术软件,加强审计理论培训与学习,大胆实践审计新方法新程序等。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向单位的领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落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并行的职能;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审计、持续审计。即内审机构或人员通过计算机远程访问,调用财务会计资料、业务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而客观评价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风险检测;四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外部专家、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等)的合作和配合,交流审计技术和经验。

(六)壮大审计人员队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工作的成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贯彻落实的人才保障。这要求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不断总结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等方式,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完善审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他们工作心态的摆放,确保他们能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投身于审计工作,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首先,推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多元化,不仅要有财会人员,还应当引进工程、信息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而丰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才结构;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发散思维模式,通过调查测试,掌握影响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因素,并时时了解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改进审计工作的方法;最后是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的人员维持关系,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共同分析问题所在,并探讨改进措施。

(七)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目前,事业单位专业审计人员缺乏,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可以邀请社会审计力量比如会计事务所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专业的中介机构,其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审计业务,程序比较规范,而且第三方机构直接对委托人负责,不受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影响,可以保证相对的客观、公正性。同时,平时多和其他审计组织进行联系,多交流审计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外部审计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佳.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内部审计质量探讨.财经纵览,2014.8.

[2]牛萍.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研究.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7.

[3]王占全.基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经营管理者,2014.9.

上一篇: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浅析 下一篇:“首秀”落幕 谁是沪港通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