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学

时间:2022-09-15 03:50:23

怎样理解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学

摘要:平面图形设计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与信息。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与探讨,努力发掘出更多的符号属性,以便更加准确的运用符号学原理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符号学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正逐步渗透到其它领域,有价值的符号学已不局限于最初的符号领域,相对视觉传达来说,符号与其指代物之间以及视觉符号本身的抽象程度对信息传达和表述具有一定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符号学 平面设计 表形性思维

人们对生活中有些图形和颜色的畏惧与警惕是人们共同生活经验的体验。像绿色通常被用于医药、环保等关于生命领域的设计课题中。这种类似情况在实际设计中也常常应用,那么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呢?原来在平面设计中隐藏着符号学原理,同样在图形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平面图形本身也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起着沟通文化与信息的功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这种功能使设计信息传达更加准确、更为科学。

一、符号学原理与平面图形设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1.符号是大脑思维的产物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而符号则是利用一定的媒介来代表或指示某一事物,它根据既定的习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形状。例如: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大雁在泥沼或雪地上留下爪印,人们能够知道曾有鸿雁经过这里,而且能推断出鸿雁的多少与大小。如果爪印是X,鸿雁就是并不在的Y。所以符号学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意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认识表象开始,到把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最后把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产生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再以狭义的语言为基础,表现为可视的图形。

2.图形设计与符号之间关系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如果说思维是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那么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在平面图形设计中,以信息传达为目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因此,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它又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它是一个始于设计者,又延续到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平面图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的组合,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它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所以说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用符号来表达的一种方式;又是以符号方式和原理为依据和手段。因此,符号运用的是否合理与准确,对传达信息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二、努力发掘符号属性,准确运用符号语言

1.把握符号的变量思维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大量龟甲兽骨上,那些刻

有大量象形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而这些文字当时是用来记录占卜的,即是记录事件的符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我们普通人眼里,那些难以辨认的符号,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那些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询问命运的结果,已被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因此,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悠久的中华文明荣耀和象征。

2.不能疏忽社会因素时间和空间相对一致的情况下,社会因素也是符号发生变化主要因素。例如:的使用,很快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作为符号的指涉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早期的设计中,仅仅是影射其行为的本身,但当艾滋病的发现及蔓延后,这一形象在设计作品中的出现更为频繁,它的指涉对象也由原来的含义转变为防止传播的含义出现在人类面前,于是人们对它的含义认可就不同了。网络技术传媒也是这样。当今社会交流离不开网络,其符号@是网络的专用符号,早期它象征的是电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同样反复的出现时,就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中了。

3.不断学习时尚符号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赋予了事物以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大脑中的符号自然会出现变化。时尚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个阶段都会有所不同。符号也就随之不断地更新发展。可以看到市场上很多商家,由于受到动画的启发,就创造了一群在形象上类似电影中主人公造型的形象来吸引顾客,对于购买和使用这样的产品,大家就认为是一种时尚,紧跟时尚是你永远紧握时代脉搏的生活方式之一。年轻的消费群体正是这样的追求生活时尚的群体。不难想象,在更早期的时候,这部动画还不为人知的时候,设计者是根本不会想到使用这些形象的,那这些形象也就不可能被人们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秀春.理论符号学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第7版.

2 何庆华.艺术现象的符号[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5.

3 唐建民.中国传统吉祥图案[M]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9.

上一篇:数学教学的引疑激趣艺术 下一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