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如何实现回归儿童生活

时间:2022-09-15 02:27:43

教学如何实现回归儿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课程,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探讨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实施路径十分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思考和作出实践探索。

一、教学理念,凸现儿童生活气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生命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要与特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纷杂的情况加以整理、提炼、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质量更有光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与生活培养回归现实。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体验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但由于春天的到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课堂上也不可能再现,学生对春天的体验比较模糊。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巧妙地寻找生活和教材的链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人手举办“春天信息展示台”,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文字描写、手工制作等)表现出来,让大家交流欣赏,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学生说:“春天跟着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还有学生认为:“春姑娘是冬眠的青蛙请出来的。”有的学生描绘出了春天植树的小伙伴,有的拿出春游时的相片向同学们介绍……学生的的内心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充盈着无比的快乐,清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至。

二、教学目标,面向儿童生活实际

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在过去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忽略。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把握编纂者的意图,做到以下二点:一是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应当学习的道德要求,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学会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二是着眼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教学时,要一环扣一环,首先要激发行为动机,使其乐于去做,其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其知道做什么,接着指导行为方式,使其知道怎样去做,再则提供行为范例,使其学着去做,最后是鼓励行为实践,使其坚持学着去做。例如《玩中有窍门》一课,首先,老师示范儿时玩的“抓子”游戏,让学生学着玩,有的玩得好,有的玩得就差些,通过玩的过程引导学生感知玩中有方法。接着,让学生用纸自制玩具,许多同学叠了飞机,于是老师就让学生进行放飞比赛。有的飞得高远,有的飞得低慢,这是什么原因?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明了玩中有窍门。最后,引导学生创造性玩,请学生列举出了矿泉水瓶的多种玩法:可以当球踢,看谁踢得远;可以顶在头上,看谁保持的时间长;可以剪成花篮,变废为宝等等。作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关注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就教学目标而言,老师全面把握了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多维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主题.引导儿童生活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使教学过程变得程式化模式化,呆板、枯燥。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迹行进,总是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如《爸爸妈妈真辛苦》这一课,按原设计方案,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苦及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引导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之情,孝敬父母。结果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学生却引起了哄堂大笑。原因是其中的一个同学的爸爸是“蹬神牛”(蹬三轮车)的,孩子们对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不理解,没有应有的尊重,以至于哄笑。此时,老师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问同学们有没有坐过“神牛”,为什么要坐,在什么的情况下坐?并且老师还告诉学生“蹬神牛”的叔叔、阿姨,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养家糊口,还向国家交纳税款。正是有他们我们才有学上,我们的城市才会变得愈来愈美好。只要是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都是光荣的,工作无贵贱之分。学生逐渐明白,正是千百万人平凡而辛勤的劳动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散的人。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情感体验。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四、教学过程,通过儿童生活进行教学

儿童品德和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以下是一位老师关于《我们这样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这样生活》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在历史上的巨大变革,了解今日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了解科技和文艺队今日世界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畅想、展望未来生活。教材文本呈现的素材虽然反映了社会生活,但与三年级的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依据这些素材要让三年级的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方式”这一概念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教教材”而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话题,且师生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一、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说说原始人的生活。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跟原始人比,有哪些巨大的进步?)三、交流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是爷爷奶奶小时候生活中所没有并且有了明显的进步的?)四、拓展了解当今世界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这位老师做到了按照从古到今,由远及近的线索,突出以学生能够具体感受的生活为载体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交流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上。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缩短了教材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寻求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适当的结合点。

五、课堂评价,提升儿童生活

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及评价多样化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创意牲评价,在过去的教学中是比较薄弱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展示学生“真实”的自我,激励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我是谁》一课,教师的评价语言很丰富,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性。除了“很好、真棒”这些常规评价语之外,老师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一个学生在回答自己的角色责任时,由于胆小,回答的声音很小。老师走到她身边,让她悄悄地告诉他,然后老师向全班同学陈述了她的观点。这时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回答非常的流畅,如果下次声音再大点儿,我想全班同学都会为你精彩的发言叫好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多么快乐、温馨而又美好的享受。

总之,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的,而课程和教材又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即从儿童生活中来,再回到儿童生活中去。为此,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回到儿童生活中去,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的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生活”的本质含义.

上一篇:信息技术,学生飞翔的翅膀! 下一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