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接受

时间:2022-09-15 05:26:27

英语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接受

[摘要] 本文调查了英语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接受程度,分析了其对于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并揭示它的后殖民性: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指出大学生必须注意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和入侵,维护自己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安全。

[关键词] 英语电影;文化霸权;后殖民

本文中的英语电影指通过网络下载和各种类型光盘等手段获取的西方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资源,声音为英语,字幕为中英语或者中文(以下均称为英语电影)。这些电影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广度日渐加大,因其高超的制作手段和视觉效果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获奥斯卡奖的大片,每每都会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英语电影几乎没有经过国家的任何审查就原封不动地通过网络和光盘,直接在我国大学生中传播,其中所充斥的大量暴力、色情和政治色彩浓厚的镜头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国民的文化意识安全会造成重大威胁。这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影响尤为显著。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我校2007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共收取有效问卷405份,其中男生222人,女生183人。本文拟就英语电影在大学中的传播展开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探悉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并且质疑英语电影的后殖民性――文化霸权的持续。

一、英语电影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和传播

英语电影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融娱乐和学习为一体。它为学习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是一个国家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载体。通过欣赏这些影片,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西方国家的概况,而且还能对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英语听说能力。

大学生获取英语电影的途径较为多样化,按照频率高低依次是:网络、课堂和电影院。对于观看英语电影的一个目的,79.3%的学生选择娱乐休闲。13%的学生选择提高英语水平。可以看出,学生自己观看英语电影注重的是其娱乐性,其次才是学习英语。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大学生观看英语电影的频率较高,性别差异较小。选择“不看”的占1%(3人),“频率低”的仅占10%(41人),选择“频率高”的占35%(其中男生57%,女生43%),选择“频率较高”的占54%(其中男生50%,女生50%)。在选择英语电影和国产电影之间,有47.2%的学生选择看英语电影多于国产电影,其中男生有49%的人选择看英语电影多于国产电影。有28.4%的学生承认观看英语电影和国产电影的频率差不多。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面临英语电影和国产电影的选择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已经选择了英语电影。

在回答在好莱坞和国产大片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有76%的学生选择了前者,24%的学生选择了后者,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没有出现性别的差异。由以上两个问题的统计基本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英语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的好感和接受程度很高,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会选择先看英语电影而不是国产大片。英语电影的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高科技制作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大牌明星的演绎,使得本来就有追星倾向的大学生日益偏好英语电影。

大学生对于英语电影当中的深层次思考比较欠缺。有72%的大学生(其中男生52%,女生48%)认为主流好莱坞大片中传递的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文明一致,27%(其中男生62%,女生38%)认为主流好莱坞大片中传递的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文明相悖。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英语电影的逐渐认同。并逐渐深受英语电影中所输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倾向于混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差异。

二、英语电影的后殖民性――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来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的理论。在殖民地独立之后,殖民者通过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继续在前殖民地国家维持着自己的统治,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延续其殖民统治,推行文化霸权。

英语电影成为西方国家推行其文化霸权的主要途径。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都不仅具有产业意义,而且对于宣传美国政治、文化和扩大经济影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好莱坞正因其成功的商业运作,在输出影视产品赚取巨额外汇收入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更深层次的观念。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海外票房收入,另一方面也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式的人权、大国沙文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

即使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置换。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世界的文化受到文化霸权强有力的渗入和强权干预,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遭受边缘化。面对这种后殖民文化霸权,第三世界文化应积极寻求走向世界的新的可能性,找到积极应对的手段。

总体来说,英语电影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宣介美国的文化同时也在输出和灌输美国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在英语电影中,美国人都是主要角色,都在捍卫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这些主角都在解放那些第三世界的或者前苏联的人民,而那些人往往在当地遭受苦难或者迫害。这些电影展示给观众的是西方的发达、民主和自由,而一般给予第三世界的镜头大多是愚昧、贫困和落后。而且反派的角色的文化和种族背景更具有地域和政治的符号和烙印,因为无论是“007电影”还是美国的反恐片、动作片。其反派的角色往往来自于前苏联及东欧、亚洲、南美和非洲的国家,有阿拉伯人、亚洲人和俄罗斯人等等,所以英语电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后殖民特征。

这些英语电影通过编织美国的强势文化和话语的霸权,完成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控制和殖民,亦即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保持其所谓的“高尚、民主、自由和发达”,而这个优势和强权地位大多是通过对于第三世界的“歪曲的凝视”完成的,是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矮化边缘化第三世界,英语电影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一。

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又面临殖民者在文化领域的新殖民,这是殖民主义的延续。英语电影成为实现新的殖民统治,推行文化霸权的主要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政治实力和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带给他们的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其他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进而在文化上继续保持其霸权地位。

三、英语电影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以电影为主导的大量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占领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西方的文化渗透使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逐渐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因为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铭文,电影不仅反映并且宣传着特定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且与大众心理构成一种对应关系,引导着观众的消费并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意识形态。英语 电影可以通过它直观的形象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宣扬美国等西方国家“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现实和意识形态,唤起海外观众对美国生活的向往,从而模仿和学习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购买美国电影中所出现的服装、食品、汽车等商品的欲望和到美国旅游、定居的欲望。那么这些主要产自美国的英语电影对于我国的大学生的观念影响如何呢?

观看英语电影后,79%的大学生(其中男生51%,女生49%)有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通过英语电影,51%的大学生(其中男生46%,女生54%)有过对西方人生活方式的向往。67%(其中男生66%,女生34%)学会使用一些不雅英语词汇(如shit等)。54%的大学生(其中男生63%,女生37%)同意好莱坞电影使得大学生的性观念更为开放(如更多的人同居、发生婚前)。受到英语电影的影响,52%(其中男生49%,女生51%)认为大学生的穿着打扮越来越西化(如染发,T恤,牛仔裤)。

如果英语电影中传递的价值观与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冲突,76%(其中男生56%,女生44%)倾向于认同我国的传统文明,23%(其中男生53%,女生47%)倾向于认同主流好莱坞大片中传递的价值观。28%的大学生(其中男生59%,女生41%)认为英语电影影响过他们的爱情观。15%的大学生(其中男生57%,女生43%)认为英语电影影响过他们的家庭观。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英语电影通过其自身的强势话语和各种途径对于大学生施加影响,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方面,英语电影正在一点点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左右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们的爱情观和家庭观。比如有一半的学生对于西方生活方式有过向往,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比较认同电影中的西方的价值观念,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有渐进的趋势。

英语电影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后殖民思想在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持续和发展。在全球化语境下,后殖民的这些新的表现形式更加隐晦和多样化。接受者无疑成为强权文化和话语的接受和传播者。继而逐渐接受西方的思潮和价值观,逐渐鄙视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使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对抗西方的文化霸权,我们需要树立新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机制,以此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消解后殖民思想的影响。

四、结语

我国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接受英语电影的途径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无疑加剧了这一进程的速度和广度,使得大学生对于来自国外的电影中表现的一切更加好奇,猎奇心理更重。从政府的层面主导和引导大学生对于英语电影接受,加强宣传我们民族优秀的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以此抵消英语电影中所宣扬的西方模式下的“民主、自由”等观念,从国家层面确保文化安全。

上一篇:以美学的视角浅析《罗拉快跑》 下一篇:《安宁,安宁,我的上帝!》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