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

时间:2022-09-14 11:21:22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

【摘要】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是数学核心的思维活动,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在于不断总结、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构建高效课堂。学生在变式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能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变式教学;数学素质教育;高效课堂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发现,变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变式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转化,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本质特征,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题设和结论、转化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保留问题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离不开变式

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理解的深度如何,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教师通过改变概念中的题设或结论,让学生辨析,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形成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定理体系,对学生学好数学,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例如:在最简二次根式时,引出概念后,教师可给出如下式子让学生辨析:0.5、8、a-1、a+4是最简二次根式吗?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最简二次根式两个条件的含义。

2 交换题设和结论,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

例1:如图1:ABC中,AB=AC,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连结EF交BC于D,求证:ED=DF

证明:作EM∥AC交BC于M,∠ACB=∠EMB ∠MED=∠F

AB=AC ∠ACB=∠B

∠EMB=∠B BE=ME

又BE=CF ME=CF在DEM和DFC中,∠MED=∠F MDE=∠FDC ME=CF DEM≌DFC ED=DF

提问:此题还有其他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吗?师生探讨后,再给出如下变式题:

变式1:如图1,ABC中,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BE=CF,连结EF交BC于D,且ED=DF,试判断ABC的形状。

变式2:如图1,ABC中,AB=AC ,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EF交BC于D,且ED=DF,求证:BE=CF

变式3:如图1,ABC中,AB=AC ,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EF交BC于D,且BE=nCF,则线段ED、DF的长度有何关系?

变式1、变式2由学生独立或合作方式完成,通过变式探究发现, AB=AC、BE=CF、ED=DF三个条件中,具备其中的两个条件,可以推出第三个条件。这就是该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这样的变式教学可以起到一解多题、事半功倍的作用。变式3的结论是开放的,需要探索线段ED、DF的长度关系,更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3 改变题设和结论,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2:如图2,ABC中,AB=AC ,BMAC于M,P是BC上任意一点,PEAC于E,PFAB于F,求证:BM=PE+PF

解:连结AP, SABC=12AC・BM=12AC・PE+12AB・PF,

AB=AC, BM=PE+PF

变式1:若将条件“P是BC上任意一点”改为“P是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PE、PF、BM又有何关系?

变式2:如图4,若将条件改为“梯形BCDN中,EB=DC ,BMDC于M,P是BC上任意一点,PEDC于E,PFNB于F,结论BM=PE+PF还成立吗?

变式1与例2只改变了P点的位置,其他条件都未变,学生采用例2的解法,得出结论:PE-PF=BM。变式2与例2比较,看来条件改变较多,但分别延长BN、CD相交于点A,结果与例2完全一样。通过变式,使学生认识到“等腰梯形通过延长两腰转化为等腰三角形”。问题的合理转化可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洁有效,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4 深入研究教材例习题,适当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3:如图5,O的直径AB=10cm,弦AC=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人教实验教材九年级上P86例2)

学生在解答例2 后教师提问:你能求出CD的长吗? (2008年绵阳中考23题)

此题有多种解法,通过师生合作探索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丰富解题经验、拓展思维的效果。下面仅介绍其中的三种解法:

解法一:如图6,作ADCD于M,在RtAMC中,AC=6cm,∠ACM=45°,AM=CM=32,在RtAMD中,AD=52,DM=42,CD=CD+DM=72。

解法二:如图7,作DECB于E,DFCA于F, ∠ACD=∠BCD DE=DF,CE=CF,AC=BD,在RtAFD和RtBED中,AD=BD,DF=DE,RtAFD≌RtBED,AF=BE,即CF-AC=BC-CE,CF=12(AC+BC)=7,在RtCFD中,∠DCF=45°,DF=2CF=72。

解法三:如图8,在CB上截取CE=AC,连接DE,作DFBC于F,在ACD和ECD中,AC=EC,∠ACD=∠ECD,CD=CD,ACD≌ECD,AD=DE,又AD=BD,DE=BD,又DFBE,BE=BC-CE=2,EF=12BE=1,CF=CE+EF=7,在RtCDF中,CD=2CF=72.

感悟: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是数学核心的思维活动,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在于不断总结、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构建高效课堂。学生在变式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能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

上一篇: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谈校本教研的主题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