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保障机制探析

时间:2022-09-14 02:48:28

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保障机制探析

【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地域性、发展的弱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参与区域服务的必然性。目前,由于自身"素质薄弱"、政府职能缺位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滞后,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存在障碍。基于此,需要从高校内部入手建立合适的组织体制、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以及高校、政府与社会共同打造市场信息网络和科研平台,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 区域服务 保障机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发展的"双赢"选择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推进,如何使占我国79.9%人口和97.4%国土面积的中心大城市之外的广大地方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区域虽然经济规模和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有所提升,有些地方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较高程度,或者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且具有一定的外向发展能力,但是大多数地方的经济总体规模小,门类少,大企业少,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品的文化科技含量低,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尖、精"产业很缺乏。作为社会"发动机"的高等院校自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国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仅有几百所,且大部分集中在省会级以上中心城市;从科技资源的配置上,这些机构及其有限的科技人才主要用于国家级、省级发展战略研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精力顾及发展中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和发展地方普通高校,充分利用其资源,发挥其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动力源"作用,积聚高层次人才,自力更生培养大批知识化劳动力,培育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目前,全国地方所属所管院校179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4.2%,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34所,占85.7%;地方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1716.8万,占全国总数的91.1%。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多是在原来示范性或优秀的专科学校基础上,通过合并而组建的普通本科大学,往往冠有"工学院"、"工程大学"、"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等校名,而且大多数学校原隶属于"行业"部,与行业有"血缘"关系,与企业联系紧密。

大学参与社会服务是大学职能的普遍要求,但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本区域的社会服务更是具有天然的内在逻辑:地方应用型高校本身的天然属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呈现出与全国性重点高校截然不同的特征。

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全国性重点高校的区分不仅仅是规模上的差距,最主要是在培养人才目标的取向上的区别。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而重点高校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学术人才。可以看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比全国性重点高校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市场性",但是,又高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纯技能性",是一种介于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的教育目标模式。

地方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保障机制

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说:"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必须是一所出色的学校,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容推卸的责任。""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可见,高等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既为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建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内部组织体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有效地参与区域服务不但需要地方高校管理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组织体制。因为高校内部专业优势存在差异,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在内容上和操作上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组织方式的多样性。

2.建构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

动力机制的建设就是为了激发高校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并将这种动机转化为地方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动力。学校需要制定有关政策和必要的管理条列,明确区域服务活动中双方的责、权、利,明确规定相关人员在收益中的分配方式甚至分配比例;并给教师、科研人员开展区域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在政策上要将参与区域服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和业绩以适当标准和比例折合计算工作量,并将教师科研人员的区域服务实绩,作为晋升职称和工资级别、获得奖励的条件;对教师科研人员的专利或技术成果,采取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形式创办新企业或参与效益分配。这样,不仅使参与区域服务工作的人员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而且使高校从区域服务中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

3.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调整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教育活动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既要对高校与社会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作出统一的规定,又要对高校内部在为区域服务中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收入分配、奖励等方面作出规定。通过立法,从外部刺激高等教育转轨,鼓励高校与产业界的联系,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国家应该逐步加快管理权下放的步伐,使管理层次下移,为政府积极参与地方高校的管理、统筹、协调和建设创造广阔的空间,使高校在参与区域服务中更加切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从而给高校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珍妮·H·巴兰坦.美国教育社会学[M].刘慧珍译.北京:春秋出版社

[2]杨福馨,刘宏,任柏强,等.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技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3]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雪林.地方大学成长空间广阔[N].文汇报,2008.4.30.

[5]杨福馨,刘宏,任柏强,等.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技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上一篇: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状况的...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为创业农民服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