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为创业农民服务的探索

时间:2022-08-04 01:11:50

浅谈高职院校为创业农民服务的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重责任,农业高职院校更是承担着扶持"三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因此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是农业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农业高职院校理应成为农民工创业培训的骨干基地。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办学、科研优势,在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 创业农民 服务措施 培训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许多企业破产或者大量裁员,引发大批农民工失业,被迫回流,出现了"返乡潮"[1]。农民工失业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无法适应企业进步、产业升级和岗位转换;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三农"

发展政策的倾斜,一部分农民工落叶归根,开始自愿选择返乡创业[2]。因此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刻不容缓,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精心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民企业家。

1.落实措施,强化组织保障

学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科于培训处,具体负责培训事宜,做到责任到人。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强化培训管理,建立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账制。精选专家教授、技术人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管理者担任授课教师,加强师资培训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2.整合资源是基础

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职业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还必须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农民培训工作的强大合力。主要是对师资、教学内容、实训条件及培训组织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在培训讲师团组成方面,学院聘请有多年创业培训经验的教师、省内知名农业专家、创业成功农民等为兼职教师,有效保证了师资力量。

在培训内容方面,学院根据培训方案及专业和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开设了创业理念技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网络应用技术和相关农业专业技术等课程。重点进行分类指导论证和咨询,帮助学员确定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并讲解扶持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

在实训条件方面,学院有效整合了校内与校外两个实训基地。一方面,学院利用实验室、试验田和农林科技示范园等硬件载体,现场进行培训、解答、指导与示范,增强学员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带领农民学员深入到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各地农村能人及专业大户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与实训,提高创业能力与信心。

在培训组织上,学院加强了与各地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同时依托江苏农林职教集团,积极引导农技站、农民技术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既扩大了培训培训面,又增强了培训效果。

3.选聘教师,保证培训质量

根据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邀请相关专家教授、科技园区的技术人员、本地学科带头人、典型农民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3个部分进行。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种养基地、农业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并适当进行跟班见习和顶岗实习[5]。

4.优化手段,力求培训效果

根据培训内容,每位授课教师预先编写讲义,并把自己的授课内容制作成PPT,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如在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时,采用了图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音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从感官到理性都能了解和掌握。采集了30余幅食用菌实物制成图片,让学员直接认识这些食用菌,了解这些食用菌的特点,同时授课教师自拍自制了金针菇的栽培教学VCD光盘,从本地的实际角度让群众直接学到栽培方法,更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进行了具体讲解。使得听课学员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5.跟踪指导,做好服务工作

为了巩固培训效果,了解学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培训结束后,还组织专家、教授、培训班讲师对每一位学员都进行了跟踪回访,采取电话问询、农户走访和农技人员蹲点服务、发放跟踪指导访问卡等4种方式[6],了解学员的创业情况,对学员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协助解决,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6.效果良好,学员受益匪浅

通过培训,学员们反响较大,参训农民反映:培训班教授、专家讲课通俗易懂,对他们创业有很大的帮助,鼓足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干劲,希望今后多举办这样的培训班。

兴化市缸顾乡学员罗春林兴奋地说:"这次培训既听到教授、专家讲课,又听到企业家艰苦创业和成功经验介绍,收获很大。回去后,我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同时要带领周边的农户创业致富。"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的种植制度、种养模式、加工手段不断升级,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较快地捕捉经济信息、准确把握市场机遇、较快接受新技术,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型农民。总之,通过创业培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民企业家;培养出了一批信息灵、经营活、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人员队伍,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赵正洲,王鹏,杨道兵,等.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

[3]张景林,刘永功.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4]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鲁可荣,朱启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高强,朱启臻.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上一篇: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的保障机制探析 下一篇: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