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增资潮

时间:2022-09-14 08:42:55

外资行增资潮

“我认为现在全球银行业处于相对低潮的时期,外资银行的投资会更加谨慎。”面对不久前几家在华外资行的业务收缩,一位外资行中国区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然而,差不多同一时期,不少外资行在中国区的增资计划却也在悄然酝酿之中,从去年9月至今,至少有6家银行公布了额度在20亿人民币以上的增资方案。其中更为密集的是今年四至五月份,星展、澳新、摩根大通、南洋商业银行等4家银行不约而同地宣布增资计划,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除了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以及资本压力之外,外资行也有着自己的算盘。

“股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需要回报的。”一位欧洲外资行中国区行长表示,大致来讲,股东投入一笔资金,15%至20%的回报是一个基本的合理要求,既然这样大幅增资,至少说明股东对该行在中国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也就是说,在这些股东面前,‘中国故事’依然是一个好故事。”

然而“前景”却未见得一定会指向“钱景”,手头宽裕之后的外资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收入为王

继去年四季度渣打和汇丰分别增资20亿和28亿人民币之后,星展等外资行今年纷纷追加资本金,其中不乏在华成立本地法人以来首次增资的外资行,而增资后的汇丰中国则以108亿元的注册资本成为目前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外资性银行。

“其实以外资行目前开展业务的程度来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并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大。”前述欧洲外资行中国区行长表示,虽然中国的监管在新巴塞尔协议之下有趋严的迹象,但是与国际上,特别是亚洲某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监管算是比较开放的,“这种以规避风险为本位的监管要求,外资行是认可的,相较而言,股东回报应该是外资行考虑更多的问题。”

以星展银行为例,2011年,星展银行集团的净利首次突破30亿新元大关,创新加坡银行业界的历史高位,而大中华区对集团的收入贡献在去年增加至约30%,中国大陆则晋升为星展集团的第三大收入贡献市场,仅次于新加坡和香港,净利润更实现翻倍增长,超过5亿元人民币。

星展集团主席佘林发表示:“中国正快速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推动力之一,星展银行要成为领先亚洲的银行,必须成为中国市场的关键成员。”

而从增资的几家银行特征来看,似乎欧洲和亚洲的银行居多,美资银行偏少,“汇丰和渣打进入中国的时间久、网点多,而其他几家积极增资的外资行大概可以从文化或地域上归结为更加接近中国的银行。”前述欧洲外资行中国区行长说,“我认为这也是星展银行最近两年在中国发展较好的原因之一。”

一位就职于华尔街的美资银行人士则表示,外界对于中国市场的前景是有不同声音的,就像一些投行大规模抛售中国某些银行的股票,一方面也许是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对中国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据他所知,某家银行的中国区高层一直希望股东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曾经去总部游说过好几轮,但是最终在股东大会上还是没能通过。

占领市场

关于此次增资,摩根大通方面表示,更好地应对变换的监管环境以及提升银行的流动性,扩大分支网络以及进行人员的招募和培训。

而星展中国则计划将资金投入用于开拓网络、增聘人员、设备升级、优化个人以及企业银行网上银行平台。

“虽然大家都会这样讲,但是我认为外资行新增资金首先投入的会是贷款领域。”前述欧洲外资行中国区行长称。

根据监管要求,本地法人银行单一客户授信额度上限为注册资本金的10%,单一集团授信不超过资本金的15%。

可以说,中国本地法人银行是连接摩根大通所有批发业务的全球客户战略的核心组成,增资前摩根大通40亿人民币的资本金决定其单一客户授信额度上限为4亿人民币,这样的授信额度无法满足诸如大型跨国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主要客户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法人银行希望能够向客户提供其合理所需的授信额度支持,以满足其对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摩根大通方面表示。

这其实也是许多银行增资后资金的重点投向之一,“对于本地优质客户的争夺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竞争,也是增资之后能够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事情”,前述欧洲外资行中国区行长表示。

此外,设立分支机构以及团队建设也是外资行资金投入的重点所在,增资后,摩根大通开设苏州分行的计划箭在弦上,澳新银行则表示未来五到十年内在中国的网点将扩大到20家。

而增资之后,各家银行的战略规划也会有些许微调,相对充裕的资金给了他们更多发挥空间。

事实上,对外资行来说,如何把中国市场纳入到全球布局这盘棋中是其战略规划最大的考量,除了像汇丰、渣打这样在中国“特别强大”的老牌外资行,大部分外资行则希望能把中国市场对集团全球布局的协同效应和边际效应做到最大化。

上一篇:迟建新的新事业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