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看”与“做”

时间:2022-09-14 07:08:05

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看”与“做”

当下小学科学教学,学生探究活动开展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做实验;二是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看实验;三是学生、教师都不做实验,由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做实验,学生亲历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且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第二种情况是看实验,虽然学生参与了实验的整个过程,但仅限于看。第三种情况是听实验、背实验。三种情况相比较,显然第一种情况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后两种情况。

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生亲自“做实验”。但在具体的“做”过程中,还是大有讲究。

一、学生要熟悉并遵守“实验规则”

一个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要想快速安全地达到目的地,不仅需要有娴熟的驾驶技能,而且要熟悉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同样,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总免不了这儿出错,或是那儿出错。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实验目的不明确、操作过程不清楚、实验操作技能技巧比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如一位教师执教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要求学生连续测量四杯水(自来水、温水、烫手的水、开水)在10分钟内的温度下降情况。在统计数据时,教师发现各小组测得的数据误差比较大,和同学们交流后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1)测量时温度计下端碰到杯壁或杯底;(2)读数时温度计全部或部分离开了水;(3)读数时,视线从上往下看,没有平视;(4)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间隔时间没有控制好;等等。显然,造成这些误差的主因是学生不熟悉“实验规则”或没遵守“实验规则”。

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需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即要辅导学生学习“实验规则”,掌握减少犯错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犯错,有时甚至可以故意制造机会让学生犯错,在错中学习正确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最终达到能熟练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

二、学生要逐步摆脱“导航仪”

现代通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司机能够借助导航仪把车安全地开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但是,如果过分依赖于导航仪,那么,同样的地方,如果离开了导航仪,司机依然会迷路。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在开展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前,教师出示了“温馨提示”:

1.用练习本叠起来当做柱子,左右两侧各叠放20本。

2.两个柱子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

3.用1元硬币当做重物,摆放在纸梁的中间位置,都要轻轻地放。

4.每次实验以纸梁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硬币数减1即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先做1倍宽,再做2倍宽和4倍宽,依次进行。

6.一边实验,一边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1号记录单上。实验结束后分析数据,并将结论写在记录单上。

7.整理好实验器材。

粗略一看,教师通过温馨提示将实验的要求交代得清清楚楚,甚至细节问题也已交代清楚,学生只要照着提示去做,就能顺利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细细琢磨,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探究活动,五年级时重点学习探究活动计划的制订,现在已是六年级了,教师还有必要这样教吗?如果教师一味地扶着不放,学生啥时才能自主探究?他们的科学素养又怎么能得以培养?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和活动时教师的指导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仪”,那么在学生认路和记路的本领还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温馨提示和教师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以便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思考、分析、解决和评价的能力时,教师要适时地减少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让学生大胆地自主探究,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温馨提示或教师的指导,都得有一定的限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提供“导航仪”,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又要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导航仪”的依赖。

三、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做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追求每一组都完成探究活动,而不是追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只有亲手做了,体验和思考才会深刻。

笔者曾执教六下《月相变化》一课,其中的一个活动是要求学生利用黑白球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公转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月相的变化。在这一活动的处理中,笔者既注重了小组合作的模拟观察与记录,又注重了小组活动后黑板上的汇报与展示,自认为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农历每天的月相应该非常清楚,但学生作业反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痛定思痛,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笔者用了24个月相球,每两个学生一个,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模拟观察一遍、记录一遍,再小组交流与汇报。第二个班的学生作业反馈结果大大好于第一个班。反思两次的教学,之所以同样的设计,教学效果差别很大,是因为第一个班的教学,四人小组里三个学生只是看组里的同学观察和记录,对月球公转过程中的月相变化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因为他(她)没有亲自做过。

因此,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做一遍,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做中思考、做中获得感悟。

四、学生要在交流和评价中成长

学生不仅要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和积累经验,而且要善于和他人分享经验、交流评价经验,在交流和评价中获得经验的再生长。

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却少有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交流和评价。当学生的探究活动遇到挫折时,教师往往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否有问题,很少让学生来剖析其中失败的原因、听听学生的想法;当学生的探究活动获得成功时,也很少让学生来说说是如何完成探究活动的、分享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达成并得出结论,固然是好,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汇报过程中,注重对活动本身的交流和评价,让学生不断地从师生、生生交流和评价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经验的再增长,无疑对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和科学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向前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们,请不仅要让学生“看”,而且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 “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掌握“做”的要领,逐步成熟起来。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313300)

上一篇:审视高职教育的发展 下一篇:天煞末日反击